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审美赏析
(2013-04-06 06:45:19)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诗歌首先写道:“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意思是说,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诗人一开始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的气势。我们从诗人描写的的气势中,不但看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也感受到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接着写诗人的所见。诗人写道:“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意思是说,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们从字面上看,写登高所见所感的景象——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辽阔的草原(大荒)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中。其实,我们在读解的时候,虽说字面上写秋的季的自然景象,但也自然感受到诗人另有所寄的。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处境,其实都能感觉到诗人描写的景象,暗示了政治气候的严峻,以及自己受到的压抑。
接着所见写所感。诗人写道:“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无情的东流水,而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一瞬间而过。“荣华”、“万事”既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衰荣枯的现象,也指由此而触动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业的进退。我们都知道,李白当初奉诏入京,本来是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理想的。然而,李白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这样,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只好自求还山。现在,诗人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感慨万千,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复返,而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起伏无常。其中 “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徂晖”即落日余晖。“定端”即固定的地方。如,明代高启在《送贾凤进士》中写道:“人生如蓬萍,飘流无定端。” 意思是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其中,“浮云”喻指奸臣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诗人沉痛的心情隐寓其中。王安石《登飞来峰》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表现了王安石作为出杰出政治家的胸襟气度和对自己、对事业的信心。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中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里,诗人李白以落日的光辉为浮云所遮蔽,来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被蒙骗而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
诗人紧承上写道:“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枳棘”就是枝小刺多的灌木。“鵷鸾”指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都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这两句典出《庄子.秋水》。原文是:“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陆德明注:“鹓雏,鸾凤之属也。”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意谓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借此来喻“贤”与“愚”颠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本质。
所以,诗人面对这些,最后写道:“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意思是说,(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走边高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通过“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来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史记· 孟尝君列传》中的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事。可以说,“剑歌”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借“剑歌”发出的愤怒呼声。李白自己的《行路难》已经是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之歌。我们从“剑歌行路难”中,不但感受到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也表现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在艺术上,首先,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暗示了朝廷上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现象,暗示了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朝廷的腐败。其次,对句使用,提高对比效果。如“霜波”与“风飘”对比,写尽天地空间之广阔;“白日”与“浮云”对比,概括昏君与奸佞的紧密关系;“梧桐”与“枳棘”对比,构成贤与愚的矛盾。这样,在对比中,更表现了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再次,典故的运用,含蓄而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