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离合月有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这是词人酒醉后情感所写的抒情之词,也是想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对天上的圆月,词人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一句是说嫦娥在月亮上翩翩起舞,是清澈的影子相伴。下一句说,既然天上是清冷的,也上不去,何不就留在人间呢?也就是说,到了天上,不也想嫦娥一样孤独清冷,与影子为伴,与其这样孤独凄冷,不如留在人间。我们知人论世,可以这样来看,“天上”暗指朝廷。“人间”自然就指地方。也就是说,我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更何况,那“琼楼玉宇”的朝廷,我真的“不胜寒”了。这是词人对仕途发出的感叹,也暗示了词人对当朝的尔虞我诈的不满。
下片接着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朱阁”即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低绮户”即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照无眠”即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意思是说,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这里有天上写道地下,有仙境写道人间。特别是连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行动,由月到人,步步推进,集中表现了此时此刻词人的“无眠”的孤独,也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难以入睡的词人面对着这月光,不由得感慨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长”同“常”,常常的意思。“何事”即何种事情,何种原因。“事”就是“事情”,或者“因由”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不满的或者遗恨(“恨”),可偏偏在这时,月亮却在人间有了离别后就那么的圆。“月圆人不圆”,引起词人的起思念之情。
是的,面对这样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时,词人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词人对人生的领悟。人间有悲欢离合,而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着同人一样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概莫能外。这是把自然与人事结合起来看的,也是具有旷达情怀的苏轼对人世间那悲欢离合的高度领悟。
所以,词人站在一个极为高度认识上,最后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意思是说,只愿那些相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之情。可以说,这两句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的《秋霁寄远》中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照应了词作中“小序”所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以说,我们读到这里,感觉到了首词不仅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所表示了美好祝愿。此时,词人走出了孤独,私爱与大爱共存;走出了离别,月亮与相思齐飞。
在艺术上,首先,想象丰富,意境高远。其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再次,语言流畅,富有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