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有离合月有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2013-03-25 06:28:29)
标签: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人有离合月有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人有离合月有圆缺 <wbr> <wbr> <wbr>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这是词人酒醉后情感所写的抒情之词,也是想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作上片首先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化用了李白《把酒问天》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分离两地之人怀人的情感载体,也是“低头思故乡”不可缺少的审美意象。首句词人用“几时有”这个疑问句,不但突出了借月寄情的情怀,也为后面展开描写奠定了基础。第二句写道:“把酒问青天。”也许眼前的天空没有出现月亮,也许就是无疑而问,也许什么都可能,如此等等。唐代诗人李白也问过青天,在登华山落雁峰时候,就写道:“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脁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突兀而起,引人想象和思考。
   苏轼问什么?词人写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语出《诗经》中的“今夕何夕。”牛僧孺(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在《周秦行纪》中也说“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因为在中国古代,就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所以苏轼以为,天上与人间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时光则是缓慢流逝。人生的短暂,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也是无可奈何的感叹。
     面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叹息,词人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于是,发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指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宫殿。“不胜寒”即抵不住寒冷。词人面对人世间如“白驹之过隙”时光,加上自己的仕途坎坷,就想到“乘风归去”(即乘着风离开人间,到月亮上去),可是,一想到“高处不胜寒”,就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寒冷。这里,词人把“归去”和“不胜寒”对举,表达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更暗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心绪。联系苏轼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理想看,这里“高处不胜寒”是有其寓意的。也许就是“琼楼玉宇”似的“高处”就暗示了当时的朝廷内,或者在京城。而“寒”暗示了朝廷内尔虞我诈的官场斗环境。也就是说,真的在“高处”也是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最终感觉到的还是寒冷与孤独。

面对天上的圆月,词人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一句是说嫦娥在月亮上翩翩起舞,是清澈的影子相伴。下一句说,既然天上是清冷的,也上不去,何不就留在人间呢?也就是说,到了天上,不也想嫦娥一样孤独清冷,与影子为伴,与其这样孤独凄冷,不如留在人间。我们知人论世,可以这样来看,“天上”暗指朝廷。“人间”自然就指地方。也就是说,我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更何况,那“琼楼玉宇”的朝廷,我真的“不胜寒”了。这是词人对仕途发出的感叹,也暗示了词人对当朝的尔虞我诈的不满。

下片接着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朱阁”即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低绮户”即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照无眠”即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意思是说,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这里有天上写道地下,有仙境写道人间。特别是连用“转”、“低”、“照”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行动,由月到人,步步推进,集中表现了此时此刻词人的“无眠”的孤独,也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难以入睡的词人面对着这月光,不由得感慨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长”同“常”,常常的意思。“何事”即何种事情,何种原因。“事”就是“事情”,或者“因由”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什么不满的或者遗恨(“恨”),可偏偏在这时,月亮却在人间有了离别后就那么的圆。“月圆人不圆”,引起词人的起思念之情。

是的,面对这样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时,词人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词人对人生的领悟。人间有悲欢离合,而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着同人一样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概莫能外。这是把自然与人事结合起来看的,也是具有旷达情怀的苏轼对人世间那悲欢离合的高度领悟。

所以,词人站在一个极为高度认识上,最后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意思是说,只愿那些相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之情。可以说,这两句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的《秋霁寄远》中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照应了词作中“小序”所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以说,我们读到这里,感觉到了首词不仅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所表示了美好祝愿。此时,词人走出了孤独,私爱与大爱共存;走出了离别,月亮与相思齐飞。

在艺术上,首先,想象丰富,意境高远。其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再次,语言流畅,富有情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