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涵虚岸痕平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审美赏析
(2013-03-19 14:21:51)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诗歌首联写道“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首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中的“涵”字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水光天色清澈,上下一体。这一句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而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的诗歌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而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首句却意在写静谧之景,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接着写道:“几家门静岸痕平。”意思是说,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诗人在这一联写水,表现出水涨之后的的平静状态。
颔联写道:“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这两句,上句写所见,属于视角描写,突出了水中映着山影。下句写所闻,突出了船桨击打水中水草的声音。在此,诗人用“小艇”,不但表明了船之小,而且也表明了“归”之快,更好地突出了“草声”之大。其中一个“见”字,一个“闻”字,融进了诗人。可以说,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和声响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出大自然之静,以及所蕴含的生命力量,从而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颈联写道:“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郭”即城外围着城的墙。这里代指城,相对于山间的“无相院”。“尘”即佛家、道家指人间。“鉴”即镜子。这两句的意思是,僧人入城,禅院愈清,过桥人行如镜中。这两句落在诗题中的“无相院”。上句“入郭僧寻尘里去”表明“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远却尘嚣(人世间的烦扰、喧嚣)。下句“过桥人似鉴中行”不但以“鉴”写静,而且通过溪水照人影来体现人的内心。也就是说,诗人以僧人入郭之尘来反衬禅院之清,表现出人行如在鉴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地。
末联写道:“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这两句回应“积水涵清”。意思是说,应经凭借短暂的雨(阵雨)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上句“已凭暂雨添秋色”,表明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秋色更加艳丽多姿。下句“莫放修芦碍月生”表明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是的,有水就有月。正如宋朝一个和尚的所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如果把天看作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可以说,诗人用这样的语言作结,不但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而且含蓄蕴藉,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