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审美赏析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杂谈 |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的首联句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社会背景。诗人写道:“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即军鼓。“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夜间的活动)。“秋边”即秋天的边地,或者说边塞的秋天。首联的意思是说,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诗人不从标题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以此突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月夜“忆”奠定了基础。其中,“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战斗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不能通行。特别是“秋边一雁声”中的“一”字,不但表明天边孤雁的叫声的凄厉,而且反衬出诗人处境孤单,心寒清冷之感。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所以,接着颈联一转,进入抒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思是说,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诗人及其人民都遭逢离乱,漂泊四方,生死不明,恰逢这清冷的月夜,触景生情,感叹世事,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句“有弟皆分散”也许说的是身处乱世的人们,避免不了弟兄离散,天各一方,而下句“无家问死生”就是说漂泊他乡。天各一方后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里,诗人不但自己“忆”舍弟,更主要地推己及人,表现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尾联紧承“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而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月夜思念舍弟的情感。诗人写道:“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长”即一直,老是。“达”即到。“况乃”即何况是。“未休兵”指战争还没有结束。意思是说,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这里,诗人不但含蓄地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及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样的思想在杜甫的《春望》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诗人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抵过万金,突出了战乱时的音信难得,人们经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的煎熬。这里,“长不达”就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他乡而难以回家,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
在艺术上,首先,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其次,视觉听觉描写的结合,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再次,语言质朴,但含意厚重,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