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鹧鸪天·薄命妾辞》审美赏析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杂谈 |
“薄命妾”(也称“妾薄命”)是乐府杂曲歌辞名。曲名本于《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疏“妾薄命,端遇竟宁(汉元年号)前”。元好问取乐府旧题之意,谱入《鹧鸪天》词,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不幸的遭遇。全词如下: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词作首先写道:“颜色如花画不成。”词人用“如花”写女性的颜色美。李白在《长相思》写道:“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李白就是把自己思念的人喻为花之美的。 “画不成”就是说,绘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突出了“颜色如花”之美的程度。可以说,词人首先一“扬”,突出了情人极美的程度。接着词人写道:“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这里三句,词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描述了情人的“红颜薄命”(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或者早死,或者寡居,或者丈夫不好,甚至过着凄楚的生活)的不幸遭遇。首先,“命如叶薄可怜生,”用“如叶”形容其薄。因“命薄”而生“可怜”。一下就具体写“薄命”。所以,第三句“浮萍自合无根蒂”。这里,词人取“浮萍”(无根无底,漂泊不定)作比,写出了女性身如浮萍。其中,“无根蒂”的意思是说生活无定,根本没有社会地位。“自合”即“本该”之意。这里是说命运注定,本该如此之意。接着第四句“杨柳谁教管送迎”又取“杨柳”作比,写其送往迎来的身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离别的象征(折柳赠别)。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同时,也有“留住”的意思(“柳”谐音“留”)。如,《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词人写到这里,我们都已经感受到词人笔下的美女(情人)就是一名妓女——美女如花(红颜薄命)、飘无根底、迎来送往。其中的“谁教”用得很妙,表现了这美女对自己“薄命”身世的哀怨,给予了词人的同情。。
接着进入下片,由上片描写身世而转入抒情。过片写道:“云聚散,月亏盈。”表明看来是环境的描写,实则是情感的抒发。意思是说,云总会有聚有散,月有亏和满。这里,词人借云和月的变化来暗示情人生活的变化不定,也暗示了自己与情人难以聚散的无奈。即使这样“云聚散,月亏盈”,但情感总是执着而美好的。所以,词人说:“海枯石烂古今情。”意思是说,海枯石烂之情从古到今都有的。这里,词人用“海枯石烂”来说明自己的情人对情感是深沉而执着的。“古今情”是说永远不会变化的。然而,分离的痛苦,分离的思念,总是萦绕在心头。所以,词人写道:“鸳鸯只影江南岸。”“只影”即孤独无偶。如,南朝宋鲍照的《野鹅赋》中写道:“立菰蒲之寒渚,托只影而为双。”宋代苏轼的《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中也有:“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其中“只影”都是孤独无偶之意。词人这里是说,由于自己命运不好,不得与心中的情人团聚,如同鸳鸯不能成对,孤身只影,漂泊在江南岸。特别是结局更有张力,词人写道:“肠断枯荷夜雨声。”意思是说,夜雨淅沥,敲打着枯荷,使我肝肠寸断,痛苦之极。词人这样写,情景交融,不但营造了极为凄凉的境界,更表现出了“肠断”的痛苦情怀。这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有着崎岖同工之妙。同时,词人的漂泊之感,思念情人的痛苦,更加反衬了情人“薄命”的悲惨遭遇,间接强调了“薄命妾”的深层意蕴。
在艺术上,首先,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首词,词人把“薄命”这样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写得有形有色,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其次,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提高了词作的审美境界。再次,寄托手法的运用,更增强了词作意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我们在阅读中,延伸一下思维,知人论世,就可以从“鸳鸯只影江南岸”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言外意,词人创作此词正是南渡之后,时值金朝垂危,国家危难,词人漂泊,思念国家之情不言而喻,这正是词中所说的“海枯石烂古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