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2012-11-15 06:34:53)
标签: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杂谈

          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唐代时期,边境发生战争不断,时局艰危,朝廷混乱。岁末暮年,诗人漂泊异地,不但政治上被冷落,而且感觉孤独寂寞。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以其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全诗如下: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首联写道:“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首联是“起”。“岁暮”诗人运用了双关修辞手法,表面是写岁末,实际上写诗人进入暮年,也暗示了唐朝由盛及衰的状态。上句“岁暮远为客”,写出了岁尾年末,诗人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据记载,当时杜甫客居阆州,即今四川阆中)。下句“边隅还用兵”,“隅”即靠边的地方。意思是说,还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其中,一个“还”字用得很妙,不但说明了战事不断,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愤。我们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的心情。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这一联紧承首联写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犯”即侵害,进攻。雪岭”又名雪山,在今四川成都西边。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它们都在四川成都的西北边。据记载,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烟尘”和“鼓角”都是借代战争。这里,诗人运用了对偶手法,写出了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也震动了江城的状况。特别是诗人用了一个“犯”字,一个“动”字,不但表现了敌人来犯的气势之大,也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

颈联承上一转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上句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面对现实,诗人接着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谁”即那一个人。其实,这里就是没有人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请缨”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典出《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这里,诗人运用反问句,不但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而且借以表达自己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尾联写道:“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济”就是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时”就是拯救现实状况。诗人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意思是说,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也就是说,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个有爱国忧民之心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的。这里,诗人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句写道:“寂寞壮心惊。”可以说,这一“合”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决心。其中,“寂寞”二用得特别妙,不但表明了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而且暗示了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但作为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那颗忧国忧民的“壮心”并没有泯灭。所以,诗人最后用一个“惊”字,不但把诗人把那颗报国的“壮心”惊醒,并提升到了最高度,而且也让人惊醒,给人以感动。诗人在《春望》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个“惊”同样有使人心惊之意(离愁别恨之时看到鸟儿也惊心)。这样,诗人通过即使“寂寞”但“壮心”不止,把自己满腔报国热血表露无遗。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完整,起承转合推进情感的发展;其次,借代手法的运用,提高了诗歌的语言的表现力;再次,反问句的运用,增强了抒情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