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文学鉴赏中的心理距离(修改稿)

(2012-09-29 06:06:42)
标签:

谈文学鉴赏中的心理距

杂谈

谈文学鉴赏中的心理距离

(修改稿)

谈文学鉴赏中的心理距离(修改稿)

 

西方美学家在研究审美经验时,发现了“距离”在审美经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统称为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等。而心理距离是当代心理学美学家布洛提出的著名美学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审美距离之一种,“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实用功力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必须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才能完全获得审美享受。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用“心理距离”来描述文学鉴赏所需要的“审美态度”。其要旨为在文学艺术鉴赏中,“鉴赏者在心理上要对功利的超越,荡涤与对象的利害牵绊。”这种“超越与涤荡”,就是鉴赏者对自己的心理所作的强行自我调节所造成的与文学作品描写的事物、情节等之间的距离,从而淡化直接的功利。这样,有了“心理距离”,鉴赏者才能“能空、能静,闲得下身,静得下心”,才能用审美的态度观照文学艺术作品,进入审美境界,获得艺术意蕴,最终感悟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二、心理距离的作用

1、提高读者艺术修养

怎样才能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文学理论指出,产生“心理距离”的条件主要有作品本身的优秀和欣赏者自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等。《艺术美学》指出:“假如一个人不具有能听懂音乐的耳朵,能看懂绘画的眼睛,能读懂文字的心灵,他就不能被称为艺术鉴赏的主体。”也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鉴赏中,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实现艺术鉴赏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难以产生必要的“心理距离”,这样是很难走进文学艺术中去,更难以感受文学艺术的意蕴,难以获得审美享受的。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因读者不同而有种种,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实际上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而是把自己的道德观、世界观等投射到作品中,“心理距离”消失,带上了直接的功利性。这样,难以用审美态度去观照文学艺术作品,难以进入文学艺术作品,即使进入文学艺术作品,也难以感受文学艺术的意蕴和美。因此,一个人有了较好的艺术修养注定了“心理距离”的产生,注定了用审美态度去观照文学艺术作品,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2、提高读者鉴赏能力

正如前面所说,无“心理距离”就是把生活与艺术等同,而“心理距离”太远欣赏者又无法欣赏。因而朱光潜说:“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要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不即不离’是艺术最好的理想。”“不即不离”就是一个良好的“心理距离”,一个优化的思维空间。鉴赏者能投入其中,又能走出来。只有这样,鉴赏者才能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发和联想”,才能很好把握文学艺术的意蕴,感受艺术美,才能从理性角度认识文学艺术之美,文学艺术才能实现认识、教育功能,从而达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的目的。如果距离太近,说得轻一些,无法感受到文学艺术之美。说得重一些,就会出现诸如观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跳楼自杀和观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后的悲剧。因此,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就是要不即不离,走得进,出得来,能很好实现对文学艺术的鉴赏。

3、实现文学有效鉴赏

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文学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是作家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艺术体现,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高度提炼的体现。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不等同于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混淆文学艺术与生活的事件也是时常发生。就国外而言,一位军官在观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时,当演到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阴谋,用双手掐死了他美丽善良的妻子苔丝德蒙娜时,军人拔出枪,打死了扮演伊阿古的演员威廉·巴支。军官醒悟后,当场自杀。事后,人们把他们埋在一起,立下一座墓碑,上面刻着“最好的演员与最好的观众”。在中国,一位战士观看戏剧《白毛女》竟想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国文学家王蒙说过:“文学既是一个热情投入的方式,又是一个拉开了距离的方式,保持某种客观的心态。”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欣赏者只有对文学艺术作品保持一段“心理距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审美态度。这样,有利于走进文学艺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

三、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1、动情而不迷情

文艺作品总是少不了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在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激发和调动欣赏着的情感。只有“当欣赏着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线相交或基本一致时,才能实现主客体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实现文艺欣赏目标。动情,就是在欣赏作品时必须投入情感,欣赏者“不投入情感,也就谈不上欣赏”,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艺术欣赏效果。不迷情,就是欣赏者不被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所迷惑,欣赏者自己还保持着一种清晰的意识,自我没有丧失,还有一种理性控制情感。

2、走得进出得来

我们经常说,在对叙事文学的欣赏中,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苦、同欢同乐,这时艺术欣赏的佳境,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在艺术欣赏中,要走得进,就是带着审美情感进入作品,直接感受人物,与人物对话,感悟人物的情感意蕴。出得来,就是不被作品中人物所拘,不停留在作品中,不把自己与作品人物等同,不硬去充当一个角色。从美学的角度说,如果被角色所拘,就是产生了功利;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如果被角色所拘,失去欣赏应有的态度,就不是艺术欣赏,或者说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欣赏。正如鲁迅说过,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就是“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一个角色”。走出作品,用理性对作品进行思想和审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审美的超越。

 

总之,注重鉴赏中的“心理距离”,不但使有利于鉴赏者进得去,出得来,提高鉴赏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感受文学艺术意蕴,获得审美享受,而且使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