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移情美 (修改稿)

(2012-05-17 06:10:38)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艺术

方法

杂谈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移情美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移情美 <wbr>(修改稿)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也自然增添了孤寂之感。而今,只有大自然才能给他抚慰,才能使他安宁。

文学理论说过,人郁积于内心的情感需要抒发,需要尽情的释放。当人对生活的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高峰体验时,往往会使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这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就是“移情”。正就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在人生体验中感到了“物”与“我”的距离(心理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不知我是蝴蝶,或者蝴蝶是我”的境界。这时的“物”也有了人的情感、思想和情趣。

情动于中必行于言,那么,这种情感怎样来表现?此时,在诗人的视野里,除了“敬亭山”,一切都没有了。

因此,诗歌开始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高飞鸟儿远去,已经是无影无踪;天上的一朵白云,也独自的、休闲地离开了。受谗毁而遭排挤的李白,只希望寄情于山水,回归于大自然中,可是“众鸟”也“高飞尽”,“孤云”也“独去闲”了,它们都离去,这就反衬出诗人更加孤独,好像这世上,一切都离去了,而只有“我”独自一人了。可以说,这种感受是诗人受到排挤与打击后的人生体验——孤独、寂寞、无助、飘渺。

此时,鸟飞了,云也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和一动不动的“敬亭山”了。在孤寂的诗人心里,感受到“敬亭山”也好像和自己一样,也是孤独、寂寞的。他们彼此相望着,也彼此感受着。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此时的敬亭山是自己唯一的“伙伴”,自己也是“敬亭山”唯一的“伙伴”了。因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不厌”中的“两”,当然一是指自己,二是指敬亭山。

我们要注意,在这里诗人运用的“移情”的手法,而不是拟人的手法,虽然说二者都是把人特有的情感等加于物上,但也是有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根据美学理论和修辞学思想,移情就是把描写的对象视为与自己有同样的情感、思想的外物,“物”在作者的心中不是“物”,而是“人”,也就是移“个人”当下情感或思想于对象上,这种情感或者思想是当下的,个人的。而拟人手法是使描写的对象具有人的思想、情感、性格等,把“物”刻画成“人”,这些情感、思想、性格等都是大众化的,具有普泛性特征。在这首诗中,由于运用了移情手法,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诗人用“不厌”把自己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只有”表明“山”不离去,诗人也没有离开,好像此时的“敬亭山”懂得诗人的“孤寂”,诗人也感到“敬亭山”的“孤寂”。“山”似乎就是诗人,诗人似乎就是“山”。从西方艺术理论来说,是“异质同构”;从中国文学来说,就是“物我同一”了。诗人没有描写对象,或者塑造鲜明术形象,而是寄情于敬亭山,从而深化了情感,提高了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中,我们透过“敬亭山”,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感受到诗人的处境和世人的无情与尔虞我诈的险恶,真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之感啊!

总之,由于李白的生活是动荡的,生活历程是坎坷的,人生的经历是丰富的,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超然的。这首诗歌由于诗人运用移情的手法,“敬亭山”成了“人”的化身,也蕴含着浓浓的人情。这样,读者感到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凄凉和内心的悲痛。可以说,以物写人,人更不幸;无情之物如有情,而人之情就更为深沉。也就是说,移情美就表现在深化情感,提高艺术感染力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