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谈白居易《观刈麦》的艺术手法

(2012-05-04 06:06:18)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艺术

手法

审美

赏析

杂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谈白居易《观刈麦》的艺术手法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谕诗中的佳作。全诗二十六句,通过看割麦过程,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从而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的繁重。在诗歌中,诗人不但把抨击矛头直接指向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的封建剥削制度,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艺术上,这首诗歌让读者感受诗人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审美技巧对诗歌意蕴表达的作用。现在择其要而简述之。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何立主编的《写作词典》中说过对比手法就是“把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情境,不同性格的人物安排在一起,显露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或在同一个物身上设计外在的表象与内在的本质不同,这是写作中重要的基本表达方式”。这种手法。这种艺术手法,不但使其艺术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也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

通过割麦人和拾麦人生活处境不同,突出的“刈麦”者,并照应着诗题。诗中写割麦人家还“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而刈麦人家却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也就是说,割麦人家里还能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而拾麦人家却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穗,拿回去碾米充饥。这样通过对比,不仅更突出了这一部分农户的悲惨遭遇,而且揭示了农民贫困的又一社会根源,从而揭示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生活而残酷剥削的本质,也暗示了诗人对人民处境的同情之心。这样,在对比中形成的审美空间,不但使诗歌境界更加开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刻有力,诗人批判精神也表现得更为强烈。

其次,诗人与农民对比

这是一首叙事诗,是诗人所“观”。可以说,在诗中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和三人称叙事视角,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客观性。在诗歌中,我(也许就是“诗人”)是一个观者的角色,是直接进入诗中的。这样的设定,不但有助于诗人进入作品叙述事件,而且有助于直接表明观点。这样,诗人把一个小“我”与不幸的广大农民作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出人民的不幸生活,也更好地借助“自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比如,诗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我”想到自己一无“功德”,二“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而农民一年到头“少闲月”,却食不裹腹,因而深感“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惭愧。通过比较,这不仅表现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而且在对劳动人民深表同情的同时,也在自我反省,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样,不仅更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而且更发人深省,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提高读者的认识。

二,词语运用的生动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在中国古代,诗人最讲究词语的选择与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字句的锤炼上。所谓的“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这些都说明了古代诗人在创作中特别重视词语的运用。在文学史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则佚事,是说北宋大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的选用。诗人经过了三番五次的比对修改,从词语的表意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着手,最终才确定了“绿”字。这则轶事已经成为古代诗人炼字的佳话。就白居易的这首是来说,词语的选用也是很见功力的。比如,开头两句,诗人用“闲月”和“倍忙”相对,一个“闲”字,一个“忙”字,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没闲月,又突出强调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如,“覆陇黄”三个字很富有概括性,描写出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再如,诗中一个“蒸”和一个“灼”,诗人通过感受把天气炎热的程度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表现得十分真切。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诗人却用“不知”、“但惜”四字把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充分。如此例子,在诗歌中比比皆是,可见白居易也是很注重词语的选用,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不可多得的技巧。

三,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白居易在诗歌语言中,不但注重通俗,而且在通俗中更体现出形象性。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过:“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表情达意的目的,在语言文字上力求做到朴素浅显,直截了当,不追求任何含蓄曲折。《观刈麦》的语言也不例外。如,“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诗人用寥寥几笔不但形象地描写了妇人拾的形象,而且在形象中暗示了贫妇人的贫苦生活状况。特别是诗人采用贫妇的一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话,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这样,给人以真实性,是诗歌更具说服力。整个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特别是“输税尽”三个字,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的本质。
  总之,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不仅以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的再现了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境况,而且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提高了增强了诗歌的意蕴,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同时,也体现出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审美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