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村》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杂谈 |
以下中间“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儿而展开描写。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叙写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这一联写的是由上而下,先梁上燕子,再写水中的鸥鸟。在诗人眼中,燕子和鸥鸟都是很有情感的,诗人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手法表现了燕子和鸥鸟那“自去自来”和“相亲相近”的闲情逸致生活。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对偶,诗人将“梁上燕”与“水中鸥”相对,前者属“江”,后者属“村”,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也紧扣了诗题,而且寓情于景,表现了 “江村事事幽”的特征。
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写人的活动。根据律诗的特点,颔联写景(有些称为景联),这里的颈联写情(有些称为情联)。诗人杜甫在这里写人中,不是泛泛而来,而是抓住美好夏景为背景,采用了特写镜头,放大了描写对象,通过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通过稚子敲针作钓钩的专心致志,表现出农家人恬静的生活情态,以此表现出诗人经过战乱后而感受到的惬心快意。这一联也属对偶句,其中的“棋局”对“钓钩”,前句照应了第二句的“长夏”,后句照应了第一句的“清江”。这些都是围绕着“江村”来写,诗人从写人的角度表现出了“江村事事幽”特征。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一句是全诗的结句,也是全诗的“合”,诗人的真挚情感孕育其中。从诗句的表面看,是喜幸之词,确有“微躯此外更何求”,然而,诗句内蕴不少悲苦之情。其中的“但有”,即只有的意义,不但说明了自己的生活来源,而且也暗示了如此生活难以保障,世事艰难之苦。因而诗人说“更何求”,其实就是说除此之外,应该有所求。杜甫是明白的,所以,用“微躯此外更何求”,集中表现出诗人及其心中的困扰之情。他深知道,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无话可说了。所以,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表现了一种欣喜,更不如说是诗人内心苦闷与忧愁的表现。“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是古代诗人(文人)独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