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江村》审美赏析

(2011-10-27 10:54:33)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杂谈

         杜甫《江村》审美赏析

杜甫《江村》审美赏析               江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江村》诗是诗人杜甫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此前,杜甫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在亲友和故旧的帮助下,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浣花溪草堂。在一个初夏时节,诗人在浣花溪畔,面对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时,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江村》。

      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其中“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首句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抱”字,不但表现出“村”四周是水,而且在拟人中,把“江”动态化,并突出了村与江的关系,这样也就照应了标题。次句中一个“幽”字,明显的点出了江村幽静的环境。特别要注意一点,,诗人在首联中,将“江”字和“村”字反复出现,这不但说明了杜甫诗歌创作不拘格律诗的格套,表现出诗歌创作中敢于突破与创新的精神,就如“稻香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一样具有创新性,而且这样的反复,更加强调了诗歌标题所要突出的“江村”,表现出“有复字不犯复”的一种轻快俊逸的审美效果。

以下中间“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儿而展开描写。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叙写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这一联写的是由上而下,先梁上燕子,再写水中的鸥鸟。在诗人眼中,燕子和鸥鸟都是很有情感的,诗人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手法表现了燕子和鸥鸟那“自去自来”和“相亲相近”的闲情逸致生活。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对偶,诗人将“梁上燕”与“水中鸥”相对,前者属“江”,后者属“村”,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也紧扣了诗题,而且寓情于景,表现了 “江村事事幽”的特征。

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写人的活动。根据律诗的特点,颔联写景(有些称为景联),这里的颈联写情(有些称为情联)。诗人杜甫在这里写人中,不是泛泛而来,而是抓住美好夏景为背景,采用了特写镜头,放大了描写对象,通过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通过稚子敲针作钓钩的专心致志,表现出农家人恬静的生活情态,以此表现出诗人经过战乱后而感受到的惬心快意。这一联也属对偶句,其中的“棋局”对“钓钩”,前句照应了第二句的“长夏”,后句照应了第一句的“清江”。这些都是围绕着“江村”来写,诗人从写人的角度表现出了“江村事事幽”特征。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一句是全诗的结句,也是全诗的“合”,诗人的真挚情感孕育其中。从诗句的表面看,是喜幸之词,确有“微躯此外更何求”,然而,诗句内蕴不少悲苦之情。其中的“但有”,即只有的意义,不但说明了自己的生活来源,而且也暗示了如此生活难以保障,世事艰难之苦。因而诗人说“更何求”,其实就是说除此之外,应该有所求。杜甫是明白的,所以,用“微躯此外更何求”,集中表现出诗人及其心中的困扰之情。他深知道,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无话可说了。所以,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表现了一种欣喜,更不如说是诗人内心苦闷与忧愁的表现。“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是古代诗人(文人)独有的情怀。
   总之,杜甫这首诗歌也正如他在《至后》中所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首诗本是描写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的,但在杜甫的笔下,却也不是那样轻松。诗人在诗歌的最后,却吐露出了落寞而忧患之情,惆怅之感孕育其中,成为诗歌的中心意绪,也真正体现了诗人“顿挫沉郁”的诗歌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