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400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观沧海》审美赏析

(2011-10-20 05:48:47)
标签:

曹操

乌桓

华文

《观沧海》

宋体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杂谈

            曹操《观沧海》审美赏析

曹操《观沧海》审美赏析

曹操(155年—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东汉的建安年间,那时的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便挥笔即书,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全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壮阔的大海。“沧”通“苍”,即水青绿色。这是因为大海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也叫沧海。“碣石”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沉入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临碣石山,来把沧海观看。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其中的一个“临”字,一个“观”字,连续出现,并前后承接,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曹操踌躇满志,高瞻远瞩的得意形象,并表现出诗人曹操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雄伟气概。

接着的以下六句,实写登临碣石山观海所见景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即何其,多么。“澹澹”指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即高高耸立。“竦”同“耸”即高。“峙”即挺立。“萧瑟”即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即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多么的壮丽,属于壮美!其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俯瞰沧海的全景,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写,从近看之景,描绘出树木百草丛生的景象。这里诗人用海岛蓬勃生机的景物映衬出大海永不衰竭的自然品质。接着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所感之景。萧瑟秋风掠海而来,吹得大海波涛奔涌。诗人借此动态描写,描绘出了一幅大海汹涌图,表现出大海的壮观景象。这里,“秋风”不但表明登临时的季节,也表现出因海而万物不凋的海之品质。诗句中一个“涌”字,更表现出了沧海中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从写作顺序来说,诗人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从描写的角度来说,一静一动,在动静结合者,突出了大海的开阔。两相结合,不但描写了大海的壮阔无边,使诗歌的审美空间得到扩大,而且也为下文展开形象的虚写打下了伏笔。
    
接着进入想象的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里放射出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中出来。这四句是虚写,沧海吞吐日月星辰,不但衬托了沧海之广阔无边,表现出容宇宙的博大襟怀,而且把在博大深邃自然中,表现了诗人曹操囊括四海,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壮阔胸怀和宏伟理想。

这里十句诗,诗人把实写与虚写有机结合,实写突出了大海的开阔,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诗歌的审美空间扩大,时间延伸。这样,不但使诗歌增强的气势,而且提高了诗歌高远意境。
    
最后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补文,是乐府诗的一种结尾形式。“幸”即庆幸,幸运。“至”极。“哉”即感叹词。这两句本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但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中却与正文所表现的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其意义是说,我很庆幸啊,用诗作歌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

总之,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一样,真正表现出曹操气雄力坚的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