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王维《山居秋暝》动静交错美

(2011-07-12 09:09:56)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文

审美

技巧

杂谈

  谈王维《山居秋暝》动静交错美

谈王维《山居秋暝》动静交错美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从思想内容来说,主要反应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从审美艺术来说,这首诗歌运用动静交错的手法。所谓动静交错手法,就是文学艺术家在创作时,遵循客观事物中有动有静、相互转化的规律,及其在审美理想和审美规律的指导下,对审美对象加以表现的一种创作方法。这种方法常常表现为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先静后动、先动后静等形式。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在动静交错中,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不但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之美,也表现出诗人喜好孤寂的个性,也微微透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心理。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人一开始就写出了初秋的山村的寂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空”是很有特殊意义的。“空山”不是说山上什么都没有,事实上山上不可能说什么都没有。所以,“空”往往用于指没有人的及其活动的景象。就如王维在《鹿柴》中说的“空山不见人”一样。这里,诗人一个“空山”,既是对雨后山中空寂无人的实际描写,也是诗人宁静心境的感受。第二句“天气晚来秋”中一个“秋”字前加一个“晚”字,表现出清冷的、幽寂之感,加深了“空”的意义。所以,诗人给诗歌打上了最基本情感基调——“空寂”。

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中,诗人运用了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色彩配搭的手法,描绘出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清新、明快的画面。

首先,“明月松间照”这是视觉形象,也是静态描写,是月光下的山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听觉形象,是动态描写。也就是说,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山涧的泉水声。同时。从色彩上看,出句中的“明”是所见,即月光明媚,洒在山上松林上;对句的“清”是感受,是想象,泉水清澈,哗哗流淌。一“明”一“清”,一视觉,一听觉(由水声想到清泉),就如王维在《鹿柴》中写道“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样。这样,在鲜明色彩的对照中,给人以动静之感,从而使诗歌产生了“空寂”的审美效果。

其次,第三联是承第二联而来,由景物描写进入写人(在律诗中,颔联又可以称为景联,颈联又可以称为情联)。其中,“竹喧归浣女”中“竹喧”是所闻,是听觉描写;“莲动下渔舟”中“莲动”写所见,是视觉描写。这一联是“先闻其声”而“后见其人”,就是现有感受,后才叙写。诗人从“竹喧”到“浣女”,在从“莲动”到“渔舟”,一动一静,先说结论(竹喧),后才说原因(浣女)。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运用动静结合而描绘出了“动中有静”的优美画面。可以说,正因为诗人这样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但把“空山”变得不空了,充满着笑语、表现出生气与浓郁的人情,而且为后面的“王孙自可留”的感受作了更坚实的铺垫。

总之,这首诗歌给我们的总是宁静的,美好的,惬意的感觉。可以说,这不但源于王维的多才多艺及其对佛学高深的造诣,更是源于王维那独到的审美理想和不可多得的高超艺术技巧——“以动衬静,愈见其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