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秋声赋》审美艺术

(2011-07-04 05:30:00)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文

技巧

审美

         欧阳修《秋声赋》审美艺术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融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秋声赋》这篇赋体文写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这年欧阳修已53岁了。人生坎坷的经历,触动了欧阳修,因而,他借“秋声”来抒发情感。在文中,作者有无及人(触景伤情),从凄切的秋声写到肃杀的秋景,又通过秋(气)对草木的摧残写到人事忧劳对人身心的戕害。可以说,人事忧劳伤害人,是作者几十年宦海沉浮后对人生的感叹。我们知道,欧阳修有志于政治革新,曾积极参加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因而受到保守势力的诬陷,先后两次贬官外任。这对欧阳修的打击是很大的。因而,作者借伤秋暗示对现实政治的讽喻,抒发了内心的不满情绪。下面就对《秋声赋》的艺术手法极其体现出的艺术美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善用比喻手法

修辞学告诉我们,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说明或者描写某一事物,并揭示或者突出某一事物特征的修辞格(或者修辞手法)就叫比喻。其审美作用在于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从而使所要表现的事物事理更具形象性性和鲜明性,特征更为突出。欧阳修《秋声赋》在比喻的运用上,就表现出极高的审美效果,不仅使读者了解了秋声的特点,也给读者作者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

首先,运用了借喻的手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用“喻体”直接代“本体”,在语句中,本体不出现。在欧阳修的《秋声赋》中,作者就运用了借喻手法来描写“秋声”特点。文章中写道:“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这里,作者运用借喻,用淅沥沥的雨声和萧飒的风声比喻秋声初到,接着用波涛澎湃来比喻秋声由隐而显,由轻而重,由远而近,由弱变强。这样,就运用大自然的声响来描写“秋声”,突出了秋天来临时秋风迅猛的状况。

其次,运用明喻的手法。

明喻也是比喻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其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语句中,其表达方法是“AB”。这一格式表明这两者不是同类事物,但具有相似性,通过“喻”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突出了秋声来得突然。“其融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表现了秋声来得猛烈。“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表明了秋声来得迅速。这几个明喻,从声音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秋来临时的情况。

 二、善用铺陈手法

在中国古代辞赋中,铺陈手法是最主要的描写方法。“铺”就是铺张、展示。陈就是陈列、摆开。刘熙在《释名》中说:“敷布其义谓之赋。”“赋”就是铺陈、铺叙。也就是说,铺陈手法这是一种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的表现手法。欧阳修的《秋声赋》,不但继承了古代赋体文铺陈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了作者的精细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全文紧扣“声”字来写,从不同的角度铺陈,突出了秋声的特点。

首先,从听觉写秋声

我们可以从第一段中“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融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描写来看,作者运用比喻手法,运用风雨声、波涛生、金属撞击声、军队行军声写了秋声从小到大的过程和特点,从听觉的角度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秋声的特点。其次,从视觉写秋声

1、间接表现秋声

文章中,从视角来说,不是作者所见,而是通过其他人的描述来间接的表现。如,“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里,作者通过与童子的对话,借童子的观察和描述,“以形写声”,以动写动,用“树”的动态来表现声音。这一方法在本文是很有特点的。

 2、直接表现秋声

 这里,作者以秋天的状貌来描写秋声。比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这里,作者就选择了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从声、容、气、意几个方面,描绘出秋天的四幅图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渲染了秋气肃杀、以此来烘托了秋声。

三、善用议论方式

在辞赋类散文中,议论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议论都是建立在叙述、描写基础上的,它不是空洞的说教。柳宗元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都是有叙述、描写延展开去的,触景生情,托物言志,使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有一定的基础,并给人以形象化的感受。比如,《秋声赋》中写道:“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意思是说,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这一议论,就是建立在描写基础上,作者借“秋声”所要阐明的观点——人为追求不可企及的目标而忧伤焦虑,使人新历劳损以致衰老。在作者看来,人事忧劳甚于秋对自然物得摧残。这样,在议论中,不但突出了本文的主题,而且表明了秋风“的悲凉”对自然之物的“肃杀”远不及人世间的斗争对人摧残。

    总之,作者借物抒情,托物伤感,并借助比喻修辞手法、以及赋体文所运用的铺陈手法,不仅借“秋声”来表现对宦海沉浮感慨,也借“秋声”对人生苦短与悲凉的叹息(“如助余之叹息”)。可以说,本文立意高妙,认识深刻,有理有据,意味无穷,真正表现出欧阳修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