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题西林壁》审美赏析

(2011-05-29 06:09:24)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歌

审美

赏析

杂谈

苏轼《题西林壁》审美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审美赏析

    文学理论说过,诗歌总是要表现一定的“理”,有些诗歌是理寓于情感之中,有些是借助外物(即诗歌中的审美意象)暗示或表现的。就唐代诗歌来说,其表现出的“理”往往较为含蓄,通常是寓于情事之中;而宋代诗歌,因为受到当时理学思想影响,坚持格物致知,穷究事物之理的原则,所以,情韵较少而理趣增强。作为宋代哲理诗先驱,开启“以议论为诗”之一的苏轼,其诗作《题西林壁》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诗作。这是诗人游览庐山后所写的具有理趣的诗歌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诗说理,在言简意赅中,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可以说,《题西林壁》这首诗在苏轼的哲理诗歌中很富有代表性,也体现出“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的特点(钱钟书语)。“题”即写上。“西林”即西林寺。“题西林壁”就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即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只缘:即只因为。”此山“指的是庐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是诗人即景说理。从写作上说,是虚写。诗人触景生“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慨万分,从而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了自己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是的,个人的渺小与高达的庐山相比,又是多么的渺小。一个人身处其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视线中局部而已。也许现在问你庐山是什么样子,你在看不到事物整体时,如果不发挥应有的想象,就会产生“瞎子摸象”的片面性。诗人通过“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发读者的思索——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一样,往往在看待事物和对问题的认识上,也会存在不同——也许是狭隘的、也许是片面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身在其中”的认识差异性和局限性,甚至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描述,形象地启发读者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