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独不见》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赏析杂谈 |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砧”即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即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古时为边防要地。颔联承上联“海燕双栖”而来,意思是说,秋深了,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寒的衣服,树叶都被这砧声震落了。诗句中,“寒砧催木叶”从逻辑上说应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可是,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从声音的角度来表现思妇的情感。“十年征戍忆辽阳”,思妇的丈夫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了。这里,“十年”对“九月”,而这“九月”是一个特殊的季节,秋寒捣衣,往往最易引发思妇的情感,担心丈夫在外的冷暖(但不是说只有“九月”才思念。“悲秋”是诗人常用的主题)。诗人把“十年”和“九月”结合在一起,十个九月啊,真可谓漫漫时光。诗人通过数字比较,突出地表明了思妇在时间上所受到的情感煎熬。同时,诗人把时间与空间(辽阳)结合,其中渗入“忆”,不但创设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也表现了思妇在这“十年”中苦痛的深沉、思念情感的强烈。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这一联由上而转入写夫婿无音讯。“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是说唐代长安城的宫阙中有丹凤门,所以这里用丹凤城来代长安。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长安城南。这里,诗人暗用了“弄玉吹箫”的典故,借此表现出思妇的孤独与凄凉。首先,这十年来,思妇的丈夫音讯断绝,也就是说,这为丈夫现在是活是死都难以预测。可是,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却还在这秋夜的空闺之中思念着,盼望着。这里,一个“秋”字,不但表明了季节,照应“九月寒砧催木叶”,而且用“秋”来修饰“夜长”,更表现出思妇凄凉的处境和夜不能寐苦痛。
总之,这首七言律诗,诗人把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的营造密切结合起来,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思妇“思而不得见”的愁肠。同时,诗人运用衬托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思妇的情感的复杂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