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学习资料)

(2011-05-08 09:16:26)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歌

修辞

方法

杂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手法,能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地具体地体现出来。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崔莺莺,在形象描绘中,给读者美的感受。其中“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了淡淡青山。”,这里,借“秋水”比喻眼睛,也就是说,眼睛就如秋水一样清澈;借“青山”比喻眉毛,也就是说,眉毛象春天的山一样秀美。在诗歌中,如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其中,“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其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中,就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没有知觉没有思想情感的物类,当作有感情有知觉的人类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把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可以寄托人的情感,是情感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把事物写得活泼生动。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其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中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三、双关

双关就是指一个词,或者一个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需要,表达双重意义,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而表达的重点侧重在隐藏的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法。在诗歌中,双关具有含而不露、一箭双雕之效,既可以表达原意,又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造成一种委婉含蓄、令人回味的审美效果。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其中,“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又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而实际上暗指情感的“情”,一语相关,含蓄蕴藉。   

四、反复

反复又称复沓,它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加强词义或句意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反复也包括连续反复和间接反复。比如,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其中,“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中,一个“春”字在词中反复间接几次不但使词的音调明朗,而且突出渲染了春天的意蕴之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对“知否”这一设问句作了两次反复,不但强调暮春时节,一夜风雨后海棠花不会依旧的情形,而且在反复语言中,感受到词人蕴含其中的情感意蕴——伤春情思。 

五、夸张

夸张,又称夸饰,就是有意识地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言过其实的描写,以达到强调和突出其本质特征的目的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诗人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又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其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长,“落九天”极言瀑布气势之壮。

六、互文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它是指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两个词语,为了避免引文单调平板,或适应字数的限制,前后各省去一个,但理解时必须参互见义的一种修辞手法。唐代贾公彦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总之,运用互文手法,能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比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就用了互文(当句互文)“秦”和“汉”,“明月”和“关”在诗中互文见义——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又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对句互文)即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诗人运用互文修辞手法。这不但使语言明快,声韵和谐,而且是语言结构更为工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