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高适《燕歌行》审美艺术

(2011-04-28 06:24:20)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歌

艺术

方法

杂谈

    谈高适《燕歌行》审美艺术

 

燕  歌 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
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根据《中国文学史》上说,“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也就是说诗歌的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这首《燕歌行》诗人满含激情歌颂了士兵们慷慨赴边报国热情,歌颂了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宽广胸怀。同时,也表现出对士兵们的不幸遭遇、痛苦的心情,表示出了深厚的同情。高适是唐代诗人高适是边塞诗代表之一,他的《燕歌行》就是唐朝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其诗歌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其诗歌的审美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偶手法的运用

对偶,也称为对仗,也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对偶,不但有助于诗歌意境形成的,而且有助于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这首诗歌一共二十八句,其中有二十句常用了对偶。也就是说,这首诗歌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八句外,其余20句均构成对偶。诗人运用对偶,通过对比来更好地表现出诗人鲜明的思想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战士们浴血奋战,将帅却寻欢作乐,从而揭示了军中阶级对立,暗示了战争的结局。又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里将征夫与思妇之间相对照,从而突出了相思之苦。这样,诗歌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跨越了时空,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很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思念之情,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情感,启发读者思考。 

二、韵律婉转和谐

黑格尔说过:“音乐用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一种心情的艺术,他直接针对着心情。”诗歌是心灵的艺术,音乐是诗歌的必要形式,其核心就是节奏。人们常说,诗歌中的韵律(是由节奏构成)是感情的速写。所以,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只有渗透着纯朴真挚的感情的旋律,做到声情并茂,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高适这首《燕歌行》,是一首“古体诗”,其韵律在铢两悉称的变化中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就其平仄来说,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也形成相对,在整齐中富于变化。下面就这首诗歌的韵律中的押韵来说,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可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高适这首《燕歌行》,开头四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就是押的是入声韵(“北”在古代读bò,“贼”古代读sà。“色”古代读sè,都是押韵的,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读声比较短促),接下来四句(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单于猎火照狼山”)改押平声韵,再下四句(从“山川萧条极边土”到“美人帐下犹歌舞”)又押的上声韵。再下四句(从“大漠穷秋塞草腓”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又改押平声韵。接着的八句(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改押仄声韵,最后四句(从“相看白刃血纷纷”到最后)又改押平声韵。整首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押,一仄一平,轮转交替,使整首诗的情韵,一起一伏,时高时低,在起伏变化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多样的表达方法

这首“古体诗”在运用表达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诗人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概括地描述了将士们慷慨赴边的情景,接着描写了征夫、思妇两地的相思之苦,最后抒发了对战士们的同情,对统治者的开边战争的不满,及其对将帅只顾邀功而不体恤战士的抨击。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开头八句)叙述了边塞烽火骤起,奉命出征,及其边塞的盛大军容。这里写得比较简洁概括。第二部分(中间八句)描述了军中力竭兵少,激烈艰苦而导致战斗失利。诗人却在叙述中注重了描写,虽简洁但也形象。第三部分(紧接着的八句)就在前面的基础上,注重了征夫和思妇这一富有典型形象,描写了他们两地思想的痛苦,特别是注重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这样,就更好地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由此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第四部分(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及其对战争的认识。其次,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方法。诗人在前面的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卒章显志,运用的抒情和议论。比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借怀念汉代名将李广,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开边战争的怨愤,对大敌当前将帅们还“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慨,以及对人民的所遭受的困难的同情。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就是采用了议论。在议论中,不但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更为重要的是赞扬了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不顾个人的功勋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总之,这首诗歌风格雄浑,气势奔放,想象丰富,富有情感。可以说,诗歌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具有无法替代的审美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