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维《山居秋暝》审美艺术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审美杂谈 |
谈王维《山居秋暝》审美艺术
王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后山林景色。这里,虽然有“秋”,但没有常见的因“伤秋”而表现出的伤感情调。这首诗,所表现出的却是清晰而富有生气的美景。因此,在艺术上也就具有较高的审美性。现将其艺术之美作一些简析。
首先,注重画面之美
艺术总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因此,在诗歌中,画面之美就是形象(广义)之美。诗歌中的画面之美就是说诗中有画,也就是说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吸收了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画面感、形象感。王维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感是很明确的。所以,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就《山居秋暝》来说,这首诗歌的前三联注重画面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溪水清从石上流过,嘻嘻哈哈的洗衣服的姑娘回家了,顺流而下的船在荷叶中穿行。诗人从视、听的角度,抓住“明月”与“松林”、“清泉”与“山石”、“竹林”与“浣女”、“莲动”与“渔舟”几个可感物象,并注重了它们在时空的位置,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秀的美景。
其次,巧用动词之美
在诗词创作中,恰当的词语的运用是诗词语言精炼的一种手段。而“动词的锤炼,更能使形象活泼逼真,并富于动态之感,从而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山居秋暝》这首诗歌,诗人王维巧用动词,通过一个个动词,将分散的物象组合成一幅清幽的图画,从而表现出画面中所蕴藏的审美意蕴。比如,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诗人运用了“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把“明月”与“松间”、“清泉”与“石上”、“竹”与“浣女”、“莲”与“渔舟”结合起来,在错综有致的整合中,显示了山居秋暝的特征——空寂而不死寂,幽静之中充满生机。
再次,映衬手法之美
映衬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把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或把相关、相对的两种事物组合在一起进行描述,从而构成衬托、对比关系,以此强化作者的倾向和突出表达本意,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更突出、鲜明”。唐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诗人就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可以说这是一个“以动衬静”的名例。唐代诗人杜甫在《题张氏隐居之一》中也采用了映衬手法,诗人写道:“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这里,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也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诗人以“喧”来反衬“静”。这样,不但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而且读者也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