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 车 行》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赏析杂谈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即指被抓的壮丁。这就是说,兵车隆隆,战马嘶鸣,充军的人(征夫)被抓后佩上弓箭。他们快要出发了,这时候,“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征夫的爹娘妻子儿女呼喊跑着送别,人车混杂,急速奔跑而扬起尘埃,看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亲人们扯着征夫的衣衫,捶胸顿足,哭声冲到云霄。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咸阳桥被来往的车辆和急速奔跑的人群扬起的灰尘遮没了,用千万人的哭声回荡天际来描写亲人不舍。这里,诗人活画出了亲人别离痛哭的凄凉场面。在“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一个“牵”字,一个“顿”字,一个“拦”字,三个动词连用,刻画出亲人间内心的眷恋、愤恨与绝望之情。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过者”指诗人杜甫自己。“点行”即按照户籍点招壮丁。“频”即频繁。意思是说,“道旁过者”见到这样的景况,就上前过问行人(指充军待出发的人),行人只说(但云)官府征兵太频繁。诗人询问行人的这一行为,不但表现出统治者抓兵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杜甫十分关心人民的,见此情景,并没有袖手旁观,不闻不问。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使诗句间结构严谨,语气连贯、流畅,意义更为周密、清新。
下面诗人运用了很长的篇幅,运用“行人”的口吻,对现实统治者穷兵黩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与灾难。“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田营”即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这就是说,有的壮丁十五岁就去北边守河防,四十岁又被征调西边种田守边关。然而,这些征夫们,“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离开村子时候,还是头巾裹着头得,回来的时候确实满头白发,还要戍守边关。从十五岁到四十岁,这几十年来,都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度过。可是,等到战事平息,还要“营田”。这里,表现出人民对统治者的“开边”的极为不满,也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的困难的同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汉家”指汉武帝统治。这里也是以汉代唐,实际指的是唐王朝。意思是说,你听说没有,华山以东二百多个州县,千万个村落都长满了荆棘,即是有健壮的妇人拿锄扶犁,耕出来的地行列不整齐,阡陌不分,根本就没有收成。这里,一个“君不闻”,不但领起下文,而且引起读者注意。接着就描述了因为不停的战争,华山以东已经变得田园荒废、满目凋残的景象。更为重要的是“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也就是说,不但人民妻离子散,生活艰辛,就是在关中的士兵们也过着鸡狗一样的生活。这里,诗人把笔触指向“汉家”(实际上是指唐王朝),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老百姓带来的双重灾难。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西关”即函谷关以西。“卒”就是士兵。“信知”即确知。意思是说,你老人家虽然向我询问,可我当兵的怎么敢诉说怨恨?就说今年冬季,函谷关以西的兵士们,仍在打仗未休整。然而,各县的县官还在急促地催租纳税,无人种地租税从何而来?这里,可以说百姓深受统治者多重压迫与剥削,本来“禾生陇亩无东西”还要“索租”,真是雪上加霜。因而,现实促使老百姓“觉醒”,早知道生个男儿遭祸殃,不如生个女孩好。生个女孩嫁出去成为邻居,生个男孩只有战死沙场。然而,诗人杜甫用行者的话,在描述了人民痛苦的生活现状的同时,不但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也为表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这几句,在这里真有震撼人心的力。因为,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而百姓说出这样的话来,不是更好地表现出“武皇开边意”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百姓的灾难与不幸,不是天灾,而是统治者造成的人祸。
诗人最后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你看那青海边,自古以来白骨累累无人收殓。那里啊,新鬼怨恨旧鬼痛苦,每到阴雨天气,凄惨的呜咽声连绵不断。这里,诗人描写了那些战场的将士们的白骨露于荒野,那里却是阴风惨惨,鬼魂游荡的清凉景象。诗人以景结情,不但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认识到这些悲惨的景象,都是因为“武皇开边”而导致的结果,从而批判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可以这样说,诗人杜甫能如实再现当时的情景,就是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诗人所表现的内容是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杜甫用诗歌予以表现,不但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而且使诗歌的意义更加深刻,从而增强了揭露和批判的效果。
其次,表现出完整的结构。比如,第一段的人哭马鸣、尘烟飞扬的凄凉景象,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述,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形成互相补充。这样,在完整的结构中,诗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使诗歌的思想得以突出。
再次,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诗歌运用了三、五、七言,错杂运用,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而且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三,在押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回肠荡气,情韵生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第四,在修辞上,除了夸张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又如,“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使诗句前后相接,顺势而来,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最后,诗歌语言还口语化。如,“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就如诗人在《卖炭翁》中所描写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样通俗易懂。可以说,这样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诗歌的语言,不但是杜甫诗歌语言特征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文学语言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