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谈的对偶美(修改稿)

(2011-01-09 12:33:44)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歌

修辞

审美

杂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谈的对偶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谈的对偶美(修改稿)

   《修辞学》指出:“对偶是指上下两个句子在句式上的相同,两句中处于对应位置的两个语句在结构上的相同、在词性上相同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体现出了对称美、和谐美。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的形式出了正对、反对、串对外,还有许多的形式。下面,我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谈谈在学习中常会忽略的句内对和鼎足对。《天净沙·秋思》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当句对

    所谓当句对(又叫句中对),就是指在一句之中,各词语之间的互对。抒情这三句中,第一句由“枯藤、老树、昏鸦”构成句内对;第二句由“小桥、流水、人家”构成句内对;第三句由“古道、西风、瘦马”各自构成句内对。这种对偶,也是抒情文学中抒情的语法策略之一,减少动词,打破语言的叙事性,以此强化其抒情效果。在这几句中,它没有其它词性的词语,每句只有三个名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着的,形成了一个意义空间,描绘出了一种氛围。我们就第一。二句来说,它描写了一棵老树上缠绕着枯藤,傍晚时分,乌鸦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小溪边一户人家房屋上冒出了炊烟。在诗人眼中,这是多么好的生活,该归家的归家,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啊。然而,诗句的背后,却引发了诗人的感伤情调——自己还在他乡流浪,无家可归,过着羁旅的生活。这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及其形成的意境,蕴含着这样凄凉的情感。

    二、鼎足对

    在诗歌中,对偶的上下两联,一般都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但也有由三个句子并列组成的,每两项都可以组成对偶,而三句共同形成“鼎足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个句是内对,共同形成的鼎足对。这三句描绘出的情景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思想。第一句表现出感伤之情,第二句表现出温馨之感,第三句表现出孤独之感。这三句不但使审美物象之间产生了跳跃,增大诗句的时空,而且这三句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情感。这样,有机地构成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完整的审美意象——“深秋夕阳图”。这一完整的审美意象,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修辞上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鼎足对(前三句为分,后两句为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审美意境。这不但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审美情感,并引起与“旅人”的情感共鸣,而且提高诗歌的审美价值。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是运用极其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不但使诗歌音律和谐,抑扬顿挫,产生音乐美,而且有助于形成各种空间,表现出宽广的审美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