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说诗歌中的言外之意
SUISHUOSHIGEZHONGDE
YANWAIZHIYI

文学中的“意”即意蕴,它是指潜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含义、意义和意味。就诗歌而言,诗歌是心灵的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引起强烈情感反映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形式它总是少不了意象、意境的,表现出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这样,在意义上自然形成了丰富的意蕴,表现出“作者未必然,而读者未必不然”的言外之意。这一说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家司空图。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要求诗歌应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诗论》中也说:“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也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这“深远的东西”就是指诗歌的言外之意。总之,一首好诗,不但少不了其中所蕴含的“言内之意”,也少不了由“言内之意”而形成的“言外之意”。因为,只有言外之意的存在,诗歌意蕴才丰富,才富有生命力,才耐人寻味,才能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最后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表面意思是说,只是害怕这小船载不起我这沉甸甸的愁苦。而言外之意是说,我即使去双溪泛舟,也是无法解除我的忧愁。由此表现出李清照心中的忧愁是如何的深,又是如何的多。如今,国家破灭,颠沛流离,丈夫去世,年老体弱,情感挫折等所产生的忧愁集于一体,压抑着李清照,使她喘不过起来,哪能“泛舟”可解。
总之,诗歌中,无论是写景状物,或者写史咏怀,往往都有深意,都有所寄托的。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透过表面意义,体会到其中的深层及其言外之意,这样才能说真正读懂了诗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d9cad0100fbep.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