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汉语修辞格(二)

(2010-09-30 10:51:58)
标签:

中国

汉语

修辞格

杂谈

                           常见汉语修辞格(二)

常见修辞格(一)

 六、顶真

    顶真,又称“蝉联”,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运用顶真格,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叙事状物蝉联成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顶针、叠词)(《诗经  卫风  氓》)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七、夸张

  夸张,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夸张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种形式。

 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明喻、拟人、夸张、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厢记• 长亭送别》)  

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的速度快。

4、 没有喝到嘴里,心就醉了。(贾平凹《泉》)

5、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抽两口!”(陈放《白与绿》)

八、反复

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格。在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又称作“复沓”。运用反复的修辞,能渲染情感色彩,烘托性格特征,突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含义。

    ①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键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宗璞《哭小弟》)

    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反复、顶真)(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人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宗臣《报刘一丈书》)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设问)(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九、反诘

    反诘,是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义,即不须对方回答的一种修辞格。在古代汉语的断句中,我们常见有时用句号来标示反诘句的情形。反诘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①杀气三时作阵云,寒气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②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

    ③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  齐策  赵威后问齐使》

    十、互文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将所关联的两部分表达相同语言含义的一种修辞格。运用互文见义,可收到以丰富的语言表现深广内容的修辞效果。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七绝  出塞》其一)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一、用典

    用典,即运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典故可使语意含蓄蕴藉,深于寄托,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读者的想像。

    ①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8226;登健康赏心亭》)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十二、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多义性和同音近音特点,或者言此及彼,构成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含义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使用双关,可使语言既含蓄深刻,又生动形象。双关可分为语意双关、谐音双关和对象双关。

    ①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②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教什么?拿开水浇吧?”(谐音双关)(老舍《断魂枪》)

    ③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囔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借代、对象双关)(鲁迅《风波》)

    ④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安然若素。他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拟人、排比、语意双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⑤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偶、语意双关)(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十三、反语

    反语,是表达与字面意义相反含义的一种“说反话”的修辞格。反语的运用可增强语言的讽刺和批判力量,收到或幽默诙谐或严肃冷峻的语言效果。

    ①叭儿狗一名哈巴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鲁迅《灯下漫笔》)

    ②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对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反语、反诘)(鲁迅《灯下漫笔》)

    ③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的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十四、层递

    将语言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或者与前者相反的形式进行排列,这种修辞格称为层递。运用层递,能增强语言的层次感,突出事物性质特征。层递可分为逐层递进和逐层递退。

    ①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对比、逐层递进)(梁启超《论毅力》)

    ②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逐层递进)(梁启超《论毅力》)

    ③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逐层递退)(《战国策&8226; 燕策&8226; 燕昭王求士》)

    十五、叠字

    叠字,又称“叠词”是指运用彼此声韵相同的重叠字词所构成的修辞格。这些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紧密地连在一起,不但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而且增加了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意义的表达效果。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③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魇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着重重叠叠的泪。(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十六、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是把两种性质特点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对比,可突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产生鲜明的对比反差。

    ①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余秋雨《都江堰》)

    ②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③因为我们人类历史,还有每个个人的经验,都深深地埋下了这样的证据:一个真理不难扼杀,一个说得巧妙的谎言则历久不衰。(马克   吐温《给青年的忠告》)

    十七、呼告

    呼告,是直接对要叙述的事物进行呼唤倾诉的一种辞格,运用呼告,能使情感丰富强烈,语境气势充沛。

    ①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辛弃疾《摸鱼儿&8226; 更能消几番风雨》)   

    ②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马丁&8226; 路德&8226; 金《我有一个梦想》)

    ③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呼告、反复)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十八、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两个相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这种以常规用法为前提顺势产生非常规用法的辞格,往往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修辞色彩。

    ①它(牡丹)积蓄了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的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他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②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幸福落满坡。(《新民歌》)

   十九、移就

    移就就是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一种辞格。它是把本来没有直接相似性的两个事物,通过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超常搭配起来而形成的。这种辞格就是将人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其他事物中,使之局部具有人格化的感情色彩,这和拟人的辞格很相似。但不同的是,移就是局部的人格化,常用偏正结构表示,而拟人是完全的人格化,可采用多种句法结构形式表示。

   如,多情的葡萄。“多情”和“葡萄”没有没有直接的相似性,但搭配在一起,确实很超常的,它赋予了葡萄以情感。

 又如,“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艾青《北方》)诗人就运用了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如,“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艾青《北方》)也是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

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其中也是运用了暗喻兼移就的修辞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