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春》审美赏析
(2010-08-07 08:33:37)
标签:
中国古代韩愈诗歌审美赏析杂谈 |
韩愈《晚春》审美赏析
HANYU《WANCHUN》SHENMEISHANGXI
《晚春》是韩愈“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作于元和十一年。“城南”这里是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在《晚春》中,诗人选择了“百般红紫”与“杨树榆荚”两个群体意象,前者千红万紫、繁花似锦,后者朴实无华、随风飞舞,它们在矛盾中得到统一,共同表现出“晚春”之美,并营造出广阔的审美空间,给人以启示。全诗如下:
第一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这一句是全诗的起句,“不久归”暗合了标题“晚春”。草树即指花草树木。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树木总是在四季中通过开花结果来实现其生命价值的。“知”即“知道”。“归”即“回去。”“归”在这里用来指春天即将过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过去。诗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一个“知”字,一个“归”字,就赋予花草树木及其春天以生命,不但表现出春天的美好,也表现出晚春时节所蕴含的无数生命,而且使晚春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第二句“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一句承上而来,描写了花草树木想通过自己的行为留住春天。“红紫”即指各种各样颜色的花。“芳菲”即花草的芳香。诗句的意思是说,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都放出了自己的芳香。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晚春时节万紫千红的景象。诗句中,一个“斗”字,可谓境界全出。它不但把“百花”拟人化,从而把静态的动态化,使之更加鲜艳,多姿多彩,给人以生机蓬勃之感。
第三句“杨花榆荚无才思”,这一句不再写那百花争艳的景象,而转写“杨花榆荚”,诗歌内容走到另一面。“杨花”即柳絮。“榆荚”即榆钱。“才思”即才情、文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些柳絮榆钱缺乏色香的。这里说“无才思”是与“百般红紫”的华丽之美相对应的。一个“无”字,说明了杨花榆荚那能与“百般红紫”相比,可谓逊色多了。“才思”用于杨树榆荚,是对它们的拟人化,这不但表现了“杨树榆荚”的素朴之美,而且赋予其生命意识和情感。同时,更好地能与“百般红紫”相比较,为后面实现杨花榆荚“作雪飞”铺垫。
第四句“惟解漫天作雪飞”。“惟解”即只知。同时,在诗歌中,其具有一种小看或者蔑视语气。“漫天”即满天。“作”即化作。意思是说,(杨树榆荚)算什么,只知道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飞雪,漫天飞舞。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喻为满天飞雪。记得在《世说新语》中,有一篇《咏雪》,谢道韫却将漫天飞舞的大雪喻为“柳絮因风起”。不管是把“柳絮”喻为“雪”,或者把“雪”喻为“柳絮”,都是形象生动的。这里,不但抓住了“杨树榆荚”的特点,而且形象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即使“杨树榆荚”不解风情,只知道随风漫天飞舞,但不也增添了晚春的美吗?。
从整首诗来说,诗人把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比,前两句写“百般红紫”有才思,后两句写“杨花榆荚”不“知”春天即将过去而奋发有为、飘香吐艳,却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在比较中,在“百般红紫”们看来,这些“漫天飞舞”的杨树榆荚们是无所作为,这是矛盾的一面。然而,在矛盾中却又得到统一,即都在为留住春天而努力着。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描写中抒情,营造氛围,寄情于景。在此,择其主要的表述。一是象征手法。晚春时节,那些“百般红紫”知道春“不久归”而“斗芳菲”,即使那些“无才思”的杨树榆荚也“作飞雪”,即使它们之间有所分歧,但都在尽自己的努力留住春天美好的时光,留住自己美好的生命。这实际上是诗人在暗示人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二是拟人手法。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予以人格化。这样,不但把景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而且产生言近旨远,引人思考,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