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苏轼审美欣赏杂谈 |
SUSHI《YINHUSHANGCHUQINGHOUYU》SHENMEISHANGXI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由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如果自己继续留在京都是很不利的,于是主动请求外调,因而宋神宗就任命他为杭州通判。尽管如此,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并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他在公务之余,常常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之美,所以,他也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即水光闪动的样子。“空蒙”即迷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天晴了,阳光洒在水面上,粼粼的水波跳跃闪烁,这样的景致是多么的美好;下雨之后,迷茫的雾气充满山峦,回旋不定,那样的景致又是多么的奇妙。诗人开篇直入湖光山色,从内容上不但照应着标题中的“湖”字,而且点“初晴”之题。“水光潋滟”写的是湖中初晴之景,“山色空蒙”写的是山中雨后初晴之景。而在这两句中每句的后半部分,都是诗人对此景的评价,当然更是蕴含着诗人面对美景所产生的喜悦之情。一个“好”,一个“奇”,不但表现出湖之优美,也表现出雨之奇美。特别是在第二句中,诗人不是直接说“山色空蒙”之美,而是说因为“雨”之奇而造成了“山色空蒙”之奇美。这样不但描绘出了山之奇美,突出了使“山之奇美”的“雨”之奇了,同时这一“奇”字,也表现出诗人对山美雨美的赞美,也照应诗题中 “初晴”的意义。
三四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指西施,是春秋时越过著名的美女,古代著名的“绝代佳人”之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是浓妆,或是淡抹,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更是那样的适情宜性。在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由实写转入虚写,进一步描写了西湖景色之美。在诗中,诗人用越女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以人喻物,从而增强其审美对象的情感。读者都知道,越女西施是一个天生丽质的美女。这样的美女,由于质地品质是美的,无论是浓妆淡抹,或是微微病态,都是一种美的表现,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因而,诗人以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可以说,其比喻是恰当的,也是很有想象力的,同时联系西施的故事,也赋予了西湖以多样美和人文内涵。从修辞的效果来说,这个比喻更好地赋予西湖以生命情感,拉近了物与人的距离,实现审美表现。特别是一个“总”字,不但强调了西湖无论晴天或者雨天,也无论是山或者水色,也无论是春季、夏季、秋季,或冬季,西湖的景致都是美的,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而且这个“总”字,也表现出诗人对西湖多样美的赞美之情。这里,诗人把描写与抒情结合起来,抓住西湖自然之美,表现出西湖雨后那种浓而不艳,淡而有味的特点,从而产生了让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总之,《饮湖上初晴后雨》不但丰富想象、语言优美,意象意蕴深刻,而且把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完全体现出宋代诗歌文学风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