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教学
(2010-05-23 09:10:38)
标签:
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杂谈 |
(改稿)
一、知人论世
古人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因而,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样看来,“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创作思想及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但是打开“诗门”的钥匙,而且是一种诗歌欣赏的有效方法。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诗写的是日常劳动生活和诗人的心态,但如果理解诗人的思想状态和所处时代状况,就可以理解诗人在其中所表现的意蕴,表明自己虽然生在浊世、乱世,但洁身自好,躬耕田园,不失一种选择,这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的体现。
二、借助诗眼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过:“余谓眼乃神光所聚,固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也就是说,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诗歌表现情蕴的焦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对理解诗歌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其词眼是“应是绿肥红瘦”。可作者在词的开始,就运用了富有情感色彩的言语描写了作者“悒郁”的情态,“借酒消愁愁更愁”也难释情怀。接着,作者借花抒情,在这清丽奇绝的辞喻中,不但表现了“惜春怜花”的忧思,而且流露出作者感伤的情绪——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
三、由实及虚
在诗歌中,诗人往往运用虚实相生,互相映衬的手法来提高诗歌意境。“实”是诗人用言语写出来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意象,“虚”就是“空白”,是“实”生发出来的。《文艺美学理论》指出审美对象本身就是一种“召唤结构”,而“诗歌是一种由‘虚’与‘实’的结合而成的艺术意象或者艺术意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实体描写,并充分发挥想象,实现对“虚”的感受,从而进入艺术境界。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教师可以注重指导学生先抓住“千山”、“万径”的广阔与“鸟飞绝”、“人踪灭”的空旷。在这“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的空旷的背景中,还有“独钓”者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这个“召唤结构”会主动招引、诱使人的想象力,想象到这“独钓”者背后所蕴含的“孤独”,感受到这“孤独”中所蕴含的“不屈”的性格,以及在这广阔与幽深的意境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的情怀。
四、分析手法
“无感情难以成诗。”情是诗歌的血脉,是诗歌的生命。而无论是古诗,或者是现代诗,诗人抒发感情,除了较少直接抒发外,大多数是通过渲染景物,或者借助比兴,或者借助人化、物化、象征等手法,或者化用典故等来进行表达的。从艺术角度来说,这就是形式的问题,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学中,注重对诗的表现手法等形式的分析,有助于对诗中内容情感的领悟。如,教学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如果抓住诗中“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词语,对学生理解此诗有更大的作用。由于这些词语大都是用于写人的,而这里用于写“石灰”,实际上把本无生命的石灰人化了,并赋予石灰以人的情感思想。这样把人与物的距离拉近,造成“人物同构”,学生就易于理解,而且能感受到作者“虽吟石灰,实则表现了自己不畏强暴,一身正气的品格”。
五、还原意象
意象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表象的结合体,是作者的“心中之竹”。如果我们在教学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中言语描绘的形象体,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作者的意象还原出来,那么,能更好地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情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先要求学生把曲子中的一个个看得着、感受得到的表象找出来,诸如“藤、”“树”、“鸦”、“桥”、“水”、“道”、“风”、“马”以及“人”等,再看每个表象的修饰语,从语言的表现角度看属于那种类型的,是“冷调词”或是“热调词”。而这首小曲的多数修辞语是一些冷调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描绘,一幅“有我之境”的“深秋黄昏图”就展现出来。而在中国文化中,“秋”是悲凉、凄恻的象征。所以,学生在这首曲子中,就能够感受到此时的“旅人”那寂寞与悲凉之情。
总之,教学诗歌,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形式诗歌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更有益于提高学生进入诗的“天堂”,感受诗歌的美,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