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艺术审美赏析

(2010-04-26 13:22:19)
标签:

中国

古代

杜甫

诗歌

审美

赏析

杂谈

                杜甫《绝句》艺术审美赏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艺术审美赏析
   《绝句其三》
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成都草堂。时值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诗人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时值成都初春,花红柳绿,生机盎然。面对安宁的生活和如此的美景,诗兴大发,并一扫沉郁之风,写下了这首充满对大自然赞美之情的诗歌,同时表现出诗中有画之美。全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描写的近景。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出发,描写了“翠柳”、“黄鹂”及其鸣叫声。在视听中,表现出了春的蓬勃生机,万物复苏的景象。特别注意的是“两个”这个数量词,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它属于精细(又称拟实),这样不但很好地表明了黄鹂成对地嬉戏于翠柳中,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而且使所描写的春天更富有生气与活力。“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从而表现出了诗人的愉悦心情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赞扬。

“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远景。意思是在青绿高远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而来。这里,一行与“青天”配搭,点面结合,更反衬出天之高远。从诗人观察的角度来看,是仰视。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句与前面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构成了对偶,而且是工对。上句写地,下句写天。具体说来,上句的“两个”对下句的“一行”,上句的“黄”对下句的“白”,上句的“翠”对下句的“青。这样通过对偶的手法,各个意象的结合,不但描绘出和谐而艳丽春景图,而且更好地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离窗而又透过窗远望,看着那千年积雪的西岭,好像镶嵌在窗框中。这里是诗人从平视的角度,由“诗人——窗——西岭”构成的一幅图画,不但表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而且也只有在这春光明媚的条件下才能看到“西岭千秋雪”,甚至也许是诗人在愉悦的心情中的一种想象。在这一句中,“含”是关键的,它体现出诗人观察的位置,以小括大,不但表明春光明媚的自然之景,而且更好地提高了诗歌审美空间。“千秋”表明了时间。“千秋雪”也蕴含着空间感。总的来说,这句诗体现出了时空结合,在交错中描绘出了的审美境界。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近景描写。诗人的视线从“西岭”收了回来,停留在眼前的。这一句与上一句也形成对偶。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对偶中,上句中的“千秋雪”与“万里船”相对,前者侧重于时间,后者侧重于空间,两句相对结合,时空交错,并加以丰富想象,造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这样,不但表现了诗人对远游吴越的向往之情,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安宁社会的喜悦情怀。

 

总之,这首诗歌不但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而且诗体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清新自然,同时色彩搭配和谐,审美境界开阔,很好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