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层次美
(2010-04-13 11:40:45)
标签:
中国现代鲁迅散文审美赏析杂谈 |
《写作学》指出:“层次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反映和表现客观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同时,也是作者思维流动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文章中的层次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文章中的反映,体现着作者思路发展的步骤。因此,作者的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层次,文章清楚的层次也体现着作者清楚思路,更主要的是体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清楚认识,从而也就表现出文章的层次美。那么,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层次美有哪些表现?下面,就此谈谈《从百草园到三味屋》的层次美。
一、明确的标识美
1、标题美
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和色彩”,有的还也提示着文章的材料安排。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标题不但表现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也提示着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从内容上说,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不同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就是鲁迅童年生活过,而且记忆犹新的“乐园”,对鲁迅来说,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鲁迅在标题上用“从……到……”予以标示。从写作的角度说,这“从……到……”不但表明地点的转换,而且提示了文章的内容、材料的安排顺序,从而使文章的层次清楚。从审美的角度说,时空的转换,不但增大了时间与空间的量,而且时空的结合起来,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文学思想,从整体上扩大了散文的意境,提高了审美想象空间。
2、过渡美
《通用写作新编》指出:“过渡指的是文章层次、段落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通畅,层次、段落紧凑自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一个明显的结构形式就是两部分的结合,即,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转换从表面看,好似只有地点变化,实则既有时间的转换,也有空间的变换。所以,作者在第九自然段运用了过渡方式,自然地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有人说,这是有自然转入人文,把不同的内容有机衔接。这样,不但自然得体,衔接紧凑,而且过渡的段运用使文章表现出层次清楚,结构完美。
二、文章的结构美
1、材料安排和谐美
文章的结构需要各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写作中,材料的安排方式体现出作者的思维与思想。“思维是路线,思想是表现。”我们常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过程,当然,总的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当然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采用了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的结合。在文中,作者先写在“百草园”生活的情况,重点描写了“百草园”自然之美,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乐园”来展开。无论在夏天的百草园,在冬天的百草园,或者百草园中的每一个故事,诸如,美女蛇的传说等,都体现出了百草园带给我无比的欢乐,也在快乐中学到了一定的知识。
接着写在“三味书屋”学习。作者首先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好奇地对“三味书屋”进行描述:先写三味书屋的位置及格局陈设,然后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又写了读书、习字、对课、朗读等,以及溜到后园里玩耍,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等。
这样安排材料,其过程是十分清楚的、明确的。无论在“百草园”,或者“三味书屋”,贯穿其中的线索总是“快乐”的。在“百草园”的快乐时明显的。在“三味书屋”中,其实也是快乐的。在“三味书屋” 除了学习的内容有些不适宜儿童外,“我”并没有烦恼,而且先生也不是那么讨厌,有时很讨人“喜欢”,自己想做什么就“偷偷”做什么等等。这两个部分就很好的结合,顺承而下,不但体现出内容的和谐美,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完整的和谐美。
2、局部描写主次美
前面所说的前后材料和谐美,就体现出了整体材料安排的层次美。局部描写注重层次,主要也是在描写上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在文中,为了把复杂多样的景物写得条理分明,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下了功夫的,体现出作者语言运用的功夫。比如,对百草园的描写,这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文章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中,“百草园”是自然的体现,有无数吸引人的自然之物,在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来写?作者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的特点是,在“单是”之前是列举,之后就详写,在祥写中特别突出了“何首乌”。这样,不但重点突出,而且是文章的局部体现出一定的层次美。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写作上,由于作者认真思考,合理取舍材料,有机安排材料,精心构思,使文章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表现出了文章的层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