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王维诗歌赏析杂谈 |
王维《使至塞上》审美赏析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行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形容自己作为使者轻车简出,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气。“东汉凉州有居延属国,居延”即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这一联意为,为了慰问戍边的将士们,我轻车简出奔赴边塞,一直要走到凉州,现在已经过了居延属国,离开内地很远了。
颔联中,“征蓬出汉塞”中,“征蓬”是自喻,就是说自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走出来汉塞。在诗歌中,“蓬”这一个审美意象,表明的是人的命运如同秋天的蓬草,随风飘荡,无法把握。而在这里,王维却注入了积极问世的思想。“归雁入胡天”是说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地的天空。这一句是写景,但在景中蕴含着情感,借景抒情,大雁来到胡地,这也暗示着诗人来到边塞。
颈联描写塞上的景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描写了沙漠的辽阔、广袤。“烟”在这里指烽火燧烟,古代边塞用于报警或者报平安的信号。这里“孤烟直”不但表明了烟少、无风的沙漠景象,而且把视线由下到上,描写出沙漠的空旷与浩瀚。“长河”指黄河。“圆”字很巧妙地表现出日大,也表现出其形状的圆润之美,以“长”形成比较。长长的河流与圆圆的落日相互衬托,形成一种异常雄伟的壮丽景观。如果把这两句合起来看,就是说长长的河流流过空旷浩瀚的沙漠,沙漠上袅袅上升的孤烟,圆圆的红日从黄河边上徐徐下落。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从而表现出了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指边塞的要塞。“逢”就是遇到的意思。就是说,在萧关遇到侯骑,说都护在“燕然”前线。首将亲临前线,诗人也就知道了军队的阵容与士气。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赞扬之情。
全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所见所闻,描绘了边疆的壮丽风光,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扬与崇敬,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描绘边塞风光,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在中国文学史中,王维被誉为诗佛,在其诗歌中,充满着佛禅气息,因而,王维也很注重诗歌空间意识的表现。在诗歌中表现出以画入诗,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苏轼在《书摩诘连天烟雨图》中说过:“为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大家公认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画结合的体现。诗人来到塞外,看到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凭借自己的诗画艺术能力,描绘出了极为壮观的图画。首先,“大漠孤烟直”中,一个“孤”字,真正表明大漠的无比单调,但却反衬出大漠的广袤。一个“直”字,表明此时大漠无风,孤烟直上,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并将人们的实现从沙漠引导到天空,形成了一种空间感,给人以空旷的审美境界。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也有相似的描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表现出夕阳欲落,炊烟上升的景象。其次,“长河落日圆”中,一个“长”字,横贯广袤的沙漠,非“长”字无法表达的。在广袤的沙漠中,黄河仅仅是一条直线,一个富有动态感的直线,不但与笔直的“孤烟”垂直,而且还与“落日”心切相交,特别是“圆”字,夕阳西下,暮暧昏沉,表现出一种极为苍茫浑厚之感。诗人王维在这里,运用了“直”与“圆”,“大”和“长”,描绘出边塞的自然风光,表现出边塞那空旷、高远、雄浑和静穆之美,这对于奉使赴边的诗人,面对着这样的环境中,此时此刻能远离国家不产生孤独、凄凉之感吗?面对着这样的环境,此时此刻能不产生对边疆将士们的崇敬吗?面对着这样的环境,此时此刻能能不产生保家卫国的情怀?是的,这一切都会油然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