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作品中的意蕴美(初稿)

标签:
中国文学作品意蕴审美杂谈 |
什么是意蕴?“意蕴是指潜伏在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和意味。”(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黑格尔说:“意蕴总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因此,我们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力求艺术地把握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所蕴含其中的个体情感,所表现的时代精神以及共同的文化底蕴。如果从浅表到深层,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具有多向性和多层次性,决不是单一的一种思想或者情感。对此,现根据文学作品的由外而内的结构思想,文学作品的意蕴包括言内之意,言外之意以及文化之意三个方面。本短文仅对文学作品的意蕴所体现出的多层次性作简要分析,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蕴美,以此更好实现文学作品价值,提高读者的审美感受和认识能力。
一、言内之意美
在文学作品中,言内之意就是语言文字提供的内容所直接表达的思想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的表层意蕴,即通过作者的艺术描绘,直接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或者说就是作品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意义。在语言表述上,通常是通过记叙或描写什么事或人而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它是从艺术形象中直接归纳和概括出来的“言内之意”。可以说,言内之意是欣赏者进入作品的基础,是实现读解深层审美意蕴的前提。如,余秋雨的《信客》,作者描述了两代信客对自己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辞辛劳为他人送“信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集中表现出“信客”的勤劳、辛苦、不幸以及讲求诚信的道德。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回乡处理家事后分手时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所描绘的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生活等,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的社会憧憬。这些思想情感就是作品的表层意,是从作者的描绘中直接感受到的,是很明确的思想情感。
二、言外之意美
言外之意就是指介于言内之意与深层文化之意之间的思想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这层意义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审美空间,或者说一定的审美意境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或者说“象外之意”、“弦外之音”和“韵外之旨”等。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不但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和诗人的心路历程,而且获得对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言外之意,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歌思路曲折,但想象丰富,境界是开阔的,当然意蕴也是深刻的。就整首诗歌意义来说,就是表现出诗人在“巴山夜雨”时对妻子的怀念,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然而,从言外之意来看,整首诗歌中,诗人描写惆怅又突破惆怅,描写希望的幻灭又燃起了希望,思想与情感在时空交错中发展,不但表现现在,也预示着未来,把眼前的孤寂惆怅与未来的甜蜜欢畅结合起来。在诗歌的结尾写道:“却话巴山夜雨时。”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虚化的空间,想象到团圆“欢畅”时的高兴,团圆时诗人与妻子“话”今夜“巴山夜雨时”。诗人又把视线拉回来,由想象的“团圆”又回到眼前的孤寂。这样就很好地营造出想象空间,从而形成了一种空阔的审美意境。在这种审美意境中,读者不但感受到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也感受到“巴山夜雨”时诗人内心的寂寞,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凄凉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至情之美。
三、文化之意美
文化之意就是指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的深层意蕴就是直接艺术描写所暗示、所象征的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模式或某种范型等。”(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这些模式或者范型负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意义。所以说,“凡是优秀作品的深层意蕴,无一不是由个体情感、时代精神和共性审美意识的交融来表现的,以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意识来揭示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所共有的审美体验。”(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范仲淹在遭受贬官和政治失意之后,身处逆境,却仍然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用时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或者精神,不正是中国古代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表现,而且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高于孟子的“民本”思想。当然,范仲淹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孟子的思想基础上,是继承,更是发展。在《岳阳楼记》中,作者从眼前洞庭湖的自然图景着笔,继而联想历史变迁、审视人生,使大自然与历史叠合,社会风物与个人沉思交织,外物的美与内在的美融注于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社会的艺术同构中,从而生发出一种深层意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追求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壮阔而富有内在的美德——仁人的理想。
又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从内容上看,就是一位女子替父从军的事,作品力求歌颂木兰英勇善战、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愿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普通人的愿望。其实,这首诗的深层文化之意就是表现了中国文化中文人应该具备那种“国身通一”的精神,也就是那种生为国家而生,死为国家而死的精神。而这种深层的文化精神在诗歌中就蕴含在所塑造的木兰这个典型形象上,而这种精神又以深沉的民族意识予以表现,这样,读者不但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影响,情感得到陶冶,从而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