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论文:“暗示效应”的启示

标签:
心理效应暗示效应课堂教学教育 |
分类: 精雕细刻-师训 |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大词典》)俄国早期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Pavlov)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所谓“暗示效应”(effect of hint),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简言之,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与“暗示效应”相反即为“反暗示效应”,它是指用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相反结果的效应。这是指在有一定心理对抗的情况下,用夸张或者激将的间接方法影响别人的行为,从而诱导别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生想得到的事件。
http://s11/mw690/001Moc78gy6JKp2TWOK7a&690
“空城计”就是运用暗示效应的著名事例。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也没有多少军队。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口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前看后,疑惑不已,就下令撤退。别人不解,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如果进去,正好中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充分开展积极的心理暗示活动影响学生。教师要在学生不察觉的状态下,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侧面地、间接地刺激其潜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暗示效应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积极的暗示效应,如曹操行军途中让士兵“望梅止渴”;消极的暗示效应,如著名笑星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将“暗示效应”运用到教学中就称为“暗示教学法”,它又名“启发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乔治·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也译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对我国教育影响很大。他主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如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可运用表情暗示,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发挥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活动功能,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激发,都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运用积极暗示效应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所以要求老师既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威望,又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暗示方法转化学困生。积极的暗示可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说,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学困生问题是困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暗示在教育转化学困生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可运用情感暗示、成就暗示、角色暗示等方法进行转化。老师要关爱学困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困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困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学习激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激励的教学评价,给学困生以鼓励、给学困生以信心,能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只有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发自内心的赞赏才会起到真正有益的暗示作用。老师还可以通过体态暗示、声音暗示和言语暗示等有效手段,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对“学困生”要分层次地布置练习、作业,让学困生有选择余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要真正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困生课堂上自由放松、畅所欲言,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发挥“隐性”暗示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创设良好的暗示环境,让环境说话,引导儿童学会自主管理,规范儿童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环境暗示是人类的行为无意识地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作出的反应。由于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即硬环境、精神即软环境,故环境暗示包括物化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两类,特别是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养环境等。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优化、美化教室设置,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无疑是班主任发挥环境暗示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班主任可以采取民主方式征集学生意见,制订可行的班级公约置于黑板右侧,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对学生产生激励督导作用。同时,班主任还可以结合不同时期为学生制订奋斗目标并在黑板报上展示,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此外,校园、教室里制作和运用标语、口号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多重功效。名人画像、偶像,座右铭、警示语、箴言等暗示作用极强。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富有创意的环境暗示,能更好地做到“导而勿牵”、“引而勿发”,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能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如语文教学表演课本剧,可设置故事组、写作组、歌舞组、美术组等多个合作小组,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暗示,会获得意想不到效果。
充分借助“自我暗示”力量调节好学习心态。自我暗示是指透过五官(视听嗅味触)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让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自我暗示是一种常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具有镇定、集中和提醒的作用。大发明家爱迪生深信暗示的力量,他曾在工作日志上写道:“我相信自己会成功的,我知道自己一定行,我会发明电灯的!”在坚持了上万次的实验之后,他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控制和调整。自我暗示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并影响你的行为。——这是每位学生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如,高三毕业班学生就要加强自我暗示的练习。增强抗干扰能力,平时就要注重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不必要的焦虑,必须实行科学调节。要学会多看到自己的进步,积极看待失败与挫折,经常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多与父母、同学、好友沟通,将紧张、消极的情绪宣泄出去。注意学习与生活的规律性,稳定情绪的同时,每天花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或者休闲一下,亦能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即潜意识根据已经与信念相符合的主观愿望形成一种意识能,从而指导主体行动。要利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消除紧张慌乱,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自我暗示可诱使儿童主体非智力因素发生作用,促成既定目标的实现。只要学生持之以恒,日久天长,自我暗示就能成为他们进行心理调整的得力助手。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