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论文:“门槛效应”的启示

标签:
心理效应门槛效应教育启示教育 |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
门槛效应包括一组互为相反的两个效应,即“登门槛效应”、“反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就是一个人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一个同类性质的更大的要求的现象。它又称进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先小后大效应、层递效应。此效应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J.L.Freedman & S.C.Frase)在“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现场实验中提出。1966年,实验者派人随机到两个居民区访问家庭主妇,并要求在她们的房前庭院里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他们直接向她们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这块招牌放在庭院里的要求,结果遭到大多数人的拒绝,只有17%的家庭主妇同意。与此同时,在第二个居民区,他们先请求各位家庭主妇在一个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当实验者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再向她们提出竖牌的要求时,结果却有55%、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竟然同意了。为什么同样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却大相径庭呢?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其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先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太不通人性,为了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另一更高的要求。影响“登门槛效应”的原因就在于:微小要求的可接受性作用、心理卷入的失警性作用、认知心理的协调性作用、大小要求的关联性作用和自尊心理的保护作用。
http://s11/mw690/6139940agdc85702660ca&690
“登门槛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与“登门槛效应”相反的,就是“反登门槛效应”,它是指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这一小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接受的现象。“反登门槛效应”亦名“得寸让尺效应”或“先大后小效应”,其技术称之为“反登门槛技术”或“先大后小技术”、“得寸让尺技术”。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让步效应”,将让步效应产生的技术,称之为“让步术”。影响“反登门槛效应”的原因是:“好印象”的催化作用、“坏印象”的改正作用、视线的转移作用和心理反差的错觉作用。
http://s14/mw690/6139940ag7c73bec83ced&690
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作为教育的普遍原理之一,循序渐进的“序”有两种含义:一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登门槛效应”作为一种教育技巧,正是利用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除了不断激励赞扬学生、步步为营的方法之外,更是“登门槛效应”的典型运用。它表明:教育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尊严。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实施,具体地说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逐步深化、推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技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只有将循序渐进原则与“登门槛效应”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智能与德能得到发展。课堂提问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运用“登门槛效应”,制定适当的教育教学目标。运用“登门槛效应”,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所以,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力求做到合理性、层次性。认真分析研究学情,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认知水平、不同能力层次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到将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较低层次的目标,使这些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分享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对于“问题生”,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易于达到的目标,然后通过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中,只要教师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一步步地迈进“小门槛”,直至登堂入室。这样以来,“问题生”的教育前景必定海阔天空。
经常利用“登门槛效应”,为“学困生”的成长输送正能量。为了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先要求每人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如养成“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等。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正如明代洪自成在《菜根谭》中所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也就是说,责备别人的过错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做到。对“学困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应富于爱心,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们,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唤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
当然,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预防消极的“登门槛效应”,防止学生被坏人“拉拢”、“腐蚀”,甚至“拉下水”。
利用“反进门槛效应”,发挥更大的管理效能。可采取“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难度、学习时间等提出一个高要求,然后适时提出一个让学生能不自觉地接受的低要求。如布置写一篇作文,可能引起学生的大声叫嚷甚至起来“抗议”,但其后若降低要求提出写一篇日记,就会让学生如释重负了——其实,教师本来就是只让学生写一篇日记而已!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反登门槛技术”推动积极的“反登门槛效应”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让步越大,其效应越大。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中有不少地方不时会运用到这一效应。不过,运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诚信、真实,如布置任务、提出要求、说服工作之前,勿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只有这样,才使合理的“让步”行之有效。
也许有人要说:该什么时候运用“登门槛效应”或者“反登门槛效应”呢?当大小要求相继出现并无明显联系时,可运用“登门槛效应”;若有明显联系时,运用“反登门槛效应”则效果更好。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