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教专业)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09-27 16:29:48)
标签:
小教专业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教育 |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教专业)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请将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1903年,(
A.
B.
C.
D.
2.儿童在10岁以前,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要达到(
A.
B.
C.
D.
3.人们注意力的好坏集中体现在(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4.表征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A.
B.
C.
D.
5.品德的心理结构中主要(
A.
B.
C.
D.
6.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主要有(
A.
B.
C.
D.
7.如果一个人失败以后,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的归因倾向可能是(
A.
B.
C.
D.
8.只要小孙子一哭,奶奶就用好吃的东西来哄劝,慢慢的小孙子会在奶奶面前用哭闹,撒娇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用(
A.
B.
C.
D.
9.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
A.
B.
C.
D.
10.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小学生可能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表现(
A.
B.
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2.
3.
4.
5.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强调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2.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是有科学依据。(
3.记忆一份材料时,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开始和末尾部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4.列提纲和画关系图是属于学习策略。(
5.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
五、简答题(共20分)
1.
2.
3.
4.
六、论述题(30分)
试论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15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学技术理解。(15分)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教专业)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
2、适宜的运动
3、程序性知识
4、创造意识
5、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6心理健康
二、选择题
1、D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概念同化: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的设计。
4、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四、判断题
1、T
2、T
3、F
4、F
5、F
五、简答题
1.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2.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时间中运用概念
3.
4.
(1)了解学生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范
六.论述题
1.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将自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建立起来的人格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该理论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意义学习: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时间息息相关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影响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的行为,有助于学生个性是学生所关心的。
(2)自由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每个学习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感情和完善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只有在能体验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自由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3)学习者中心:罗杰斯提出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把学生看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的自由,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促使学生的学习和变化,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
(4)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自我实现倾向乃是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学习者总是希望学习、期盼成长、寻求发现、期望精通、渴望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习的产生创造合适的气氛,允许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展。
(5)学习的促进;教师是学小的促进者,他们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观察世界,体验学生的感受,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的感情和想法,而不是站在教师立场上来评价学生、判断学生。
2.
(1)说服
说服是品德是培养的常用方法。说服就是在说服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例如……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新)
2009年06月27日星期六19:05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你认为对的在表中打“√”,反之打“×”)(10%)
1、1914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大纲》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研究证明,没有环境的刺激和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是不可能的。(√)
3、学习动机就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包括学习自觉性和认识性兴趣两种主要的心理成分。(×)
4、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因而近年来对阅读策略研究较多的是理解策略,自我提问策略和总结策略是两种最主要的理解策略。(×)
5、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发展提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要研究如何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切忌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6、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皮亚杰、晚于科尔伯格的研究结果。(×)
7、研究证明,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言与行脱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而且年龄越小越不一致。(×)
8、“独自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在群体中就敢做了”属于去个性化现象。(×)
9、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
10、主要着眼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设计,往往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主导策略,来解决教学组织形式等等核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10%)
1、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A)
A、道德性原则
2、研究中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研究方法是(B)
A、观察法
3、(A)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各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变式是指(B)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
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5、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观察力
6、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勇气,取得显著的进步。这属于(C)
A、第一印象
7、研究表明,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在(D)
A、5-6岁
8、“当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或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为”这属于(D)
A、群体归属感
9、“课时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等”属于(C)
A、策略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C、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0、“以提供建构认知结构的框架为教学的切入点”属于(C)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
三、多项选择题(20%)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ABCD)
A、道德性原则
2、学习动机的主要功能有(ABD)
A、激发功能
3、记忆较长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这主要受到(AB)干扰。
A、前摄抑制
4、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a、b”,再学习英语字母“a、b”的书写,将出现(AC)
A正迁移
5、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BCD)
A认知
6、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ABCD)
A、理解
7、造成从众的群体原因有(ABD)、意见的一致性和团体的权威性。
A、信息压力
8、教学策略具有(ABD等等特征。
A创新性
9、教师角色定位的一般认识有(ABC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
A、学生的楷模
10、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ABD)
A、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C、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
四、名词解释:(10%)
1、先行组织者:P42
2、元认知:P115
3、意义障碍:P239
4、教学设计:P312
5、角色互换:P375
五、填空题(18%)
1、教育心理学“成熟期”研究与发展的特点主要是:(1)学派之争和缓,各派兼收并蓄。(2)体系日趋明确,研究内容相对集中。(3)教育实践应用从纯理论研究向研究发展。
2、联结理论提出:学习应遵循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创造力的核心成成分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
4、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研究指出,表扬与批评的效果是 的,它还取决于下列因素:(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2)学生对表扬与批评的“卷入”程度;(3)与表扬或批评者的关系;(4)表扬与批评运用的公正、频率以及是否公道;(5)还存在性别差异。一般说,女生更喜欢表扬,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强。
5、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六、简答题(15%)
1、简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P40-41
2、简介灵感及其主要特征。P191
3、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启发。P227-229
七、论述题(17%)
1、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上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奇特现象?请试述其成因。P251
2、试述“形式训练说”、“相同元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和“认知迁移说”等主要的迁移理论。P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