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散步》教学观课议课——“国培”线下研修活动之一
(2011-01-20 17:07:39)
标签:
散步祖孙三代敬老爱幼上慈下孝朗读教学 |
分类: 柱石构建-教育 |
各位校长、主任,安庆语文3班第4组全体学员、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本单元为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其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描写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文,数量众多,优秀之作,往往十分感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如果说《风筝》描写的是兄弟手足情,《羚羊木雕》再现的是父母子女情,那么《散步》则充分展现了一家三代情,这是莫怀戚撰写的一篇弥漫并洋溢着浓郁的家庭亲情的课文。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编排顺序是精心构建的,从手足情到子女与父母情,再到一家三代情,层层推进;从家庭矛盾冲突到家庭和美温馨,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秀美隽永、玲珑剔透、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虽只有685字,却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短小精悍,内容是日常生活小事——透过一家人一起散步,再现了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却能在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它描绘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就是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述和描写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体现出了浓浓的深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步,是人生之旅,是亲情之旅,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文中4个人物个性鲜明——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沉着果敢: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乖巧。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疼爱孙子,信赖儿子,爱护小辈(改变主意)。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
一家人虽有分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以小见大的写法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本文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作者(一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呢?抓住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根据“缘由——过渡——入题——波澜——波又起——收拢作结”的思路展开。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短短课文580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中写出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一、抓好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说过:“‘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以下是毛洪其先生观点——
首先是朗读。从人教版教材单元目标看,几乎每个文学作品单元都提到朗读。
其次是阅读。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何谈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是:感受——理解——鉴赏。
再次是读出兴趣。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现在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
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国学”。而学习“国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而朗读正是语文老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欢愉而深沉。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揣摩文中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朗读时要用心领会。读中能体验感悟亲情、和谐、孝道、责任。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的指导。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该如何掌握。如第一句表达的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语气的把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应注意节奏感,读得抑扬顿挫、有诗情画意,读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
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儿子的话应读得天真、高昂,如有新发现。
第6段: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来”、“不过”、“一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
如: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第8段:从重音看,“菜花”、“桑树”、“鱼塘”、“走”、“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及最后一句都要重读。从层次看,“这样”、“到了一处”、“但”都要停顿。用较快的语速读,最后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
核心主人公“我”的朗读:应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毛洪其:“散文解读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论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前后关联,整体把握。”解读就必须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
1、“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能否换成“度”?
不能。“度”,即度过,似乎很容易过去,不符合文意。用“度”字比较平淡,既不能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作者的原意和文章的主旨。
“熬”是默默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有“苦苦支撑”的意思。此外,作者用“熬”字融入了丰富的情感,既充分呈现了老人生命的脆弱,也表现了母亲挺过严冬的艰难。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其中“信服”能否换成“信任”?
不能。“信任”只是“相信”的意思,“信服”有“信任、佩服、服从”的意思。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4、在散步过程中一家人产生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问题分解:(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5、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远意义?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表面上看,“我”与妻子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背上背的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和妻子——代表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因而“我”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最好。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5、《散步》一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读一读、并认真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包含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一篇《散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
4、讨论:一家4口人,谁的权力大?
“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5、“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呢?
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8、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从课文中心的角度:《责任》;从深度的角度:《我的世界》。
(课外拓展:(1)沈愚1995年《散步》是从孩子角度写的哲理散文,获《语文报》全国征文二等奖;(2)课外阅读莫怀戚《家园落日》;(3)臧克家《三代》:“孩子/在泥土里洗澡//爸爸/在泥土里流汗//爷爷/在泥土里埋葬”。)
三、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增长点
描写
本文的细节描写。
课堂教学的细节。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互敬互爱的情谊。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本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同伴互动是实施“国培”项目的主题曲
集中培训、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第二轮、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三步曲。而同伴互动是最重要的一环。同伴互助>集中培训 + 专家引领。
“国培”项目培训开展个人在线学习(你问我答如发帖、回帖)、专家集中答疑、线下研讨、岗位实践研修等活动。学员必须撰写学习笔记,编写学习简报、撰写学科文章、心得体会、撰写课例报告、研修阶段小结等。
菖蒲中心学校吴承东主任、张芳龄老师等组织的线下研讨和岗位实践研修活动花了不少时间,精心安排,统一部署,考虑得很周全,值得向全班推荐。希望大家做好总结,整理好本次研修活动的资料,形成档案。
希望各位老师做好“五个结合”:一是实施“国培”项目活动与“评好课”专题相结合;二是实施“国培”项目活动与校本培训活动相结合;三是实施“国培”项目活动与学科组、年级组教研活动相结合;四是实施“国培”项目活动县教育局片区教研活动本结合;五是实施“国培”项目活动与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本结合。
“国培”项目活动即将进入考核阶段,请参加“国培”项目的9位老师,继续完善、补充学习内容,学时不够的要挤出工作时间继续学习,“你问我答”发帖、回帖不多的,请迅速参与互动,每人至少要发、回帖各5个。研修文章、温总理讲话体会、课例报告、岗位实践研修小结等未撰写的都必须写好。请大家经常浏览“安庆语文3班班级主页”,随时查看国培动态、有关近期要求等。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岗位实践研修活动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