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王选自述:我一生中的六个重要抉择(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智慧经典-人物 |
第四个抉择是1975年,从事照排这个项目。当时,我去中科院科技情报所看资料的时候,为了节约车费坐公交车少坐一站,可以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也不好报销,就只好抄,抄不完的才复印。
可惜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相信。我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版系统。他们就觉得这简直有点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我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当时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的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巨型计算机之父西蒙·奎因曾经说过,他在没有成名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人们经常回答说:“Can not do!”(做不成的!)对“Can not do”的最好的回答就是“Do it yourself!”(你自己动手做!)
我就从1970年自己动手做,一直做到1993年的春节,做了差不多18年。18年里头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那儿工作,上午、下午、晚上,所以我能体会一句名言:“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么生活。”我家里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的乐趣,但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的乐趣。看到全国的报纸,99%都用了北大开创的这种技术,这种既感动又难以形容的心情,是一种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自己创造的东西的体现,那种享受是难以形容的。
第五个抉择,是在80年代初,就开始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企业化——今天人们都讲北大方正又有名又有利,不知道当时我们的艰难
第五个抉择是在80年代初,我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企业化。这件事我们是逆潮流而上,今天人们都讲北大方正又有名又有利,不知道当时我们的艰难,到1986年也没人讲要把技术变成商品。但我们认为这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我觉得我自己能够有一点贡献,可能跟我比较“看破红尘”有关。我从来不把鉴定会当回事,因为鉴定会就是庆功、友好,最后大家弄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假如我们都相信鉴定会结论的话,我们好多领域都是世界领先水平了,中国早就成为世界超级产品大国了,怎么我们的产品就跟外国竞争不过呢?
所以我觉得要有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的名利观对人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我很赞赏欧美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老想去追求诺贝尔奖,他怎么可能会专心致志做学术研究呢?一个人不要为暂时的利益所迷惑。我觉得经常是这样的,赶潮流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搞成热门。我们千万不要跟潮流,要预见到社会的需要,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所以正确的名利观就是我们不要去追求科学以外的东西,应该把自己的未来,把自己的能力培养跟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
第六个抉择,从1992年开始,花很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人家说我是权威,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我也在第一线。但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我刚过55岁的时候,立刻提了一个建议:“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的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自己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实行,但我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比尔·盖茨创办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要看到这个趋势。
扶植年轻人,我真心诚意。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出成果,我们要打破论资排辈的势力,在中国,论资排辈还是有的,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继续努力的。
王 选 语 录
■ 论梦想
“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5个成为现实,另外5个需要我与年轻人共同实现。”(编者注:王选的前5个梦想是“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和笔;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目前已经梦想成真。王选的后5个梦想是“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着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正在努力变为现实。)
■ 论自己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 论名人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 论求知与赚钱
我很赞赏一句话:“在大学、研究生期间,不要致力于满口袋,而要致力于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我是相信这点的。
(江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