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部《士兵突击》火了一群男人,催生了一句流行语——不抛弃、不放弃。最近,又一部军旅题材的大戏《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央视热播,或许将催生另外一句或者几句流行语,诸如什么“我的革命理想比昆仑山还高”。
无论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是《士兵突击》,流行或者热播只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现代社会,精神的力量仍然能在物欲横流中突击而出。
《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给人们展示了军人不服输不怕苦的高贵品质,还在怀旧的基调中让我们重新拾起渐渐远去的军人情结。人间亲情的种种刻画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得整部剧有极强的感染力。
《遥远》一开始打的就是“煽情牌”,边防战士们的昆仑山精神在无数次考验和磨练中愈发显出动人之处。他们坚守“虽缺氧但不缺精神,虽艰苦但不怕吃苦”的军人格言,战天斗地虽苦犹荣。其实《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仅在激励人们的层面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它还是一种心灵上的呼唤。在袁鹰、丁浩天、吕强和方扬同学四人兴高采烈地跑去参军的时候,在袁鹰追着军列搭乘煤车来到昆仑山的时候,我们心中似乎泛起了些许回忆。如果说《士兵突击》更多的是激发了观众对现代化军人的刚性崇拜的话,《在那遥远的地方》更像是与观众心灵的交谈。
虽然《遥远》是以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它所激发出的情感却不局限于那个时代的人。无论什么时代,人类总是有着英雄崇拜情结。军人作为英雄的象征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梦。军人漂亮的制服、坚定的信念、英武的军姿、不屈的精神、保卫国家的忠贞等等都让人无限向往,大概小时候说过“我想当兵”的人绝对为数不少。
《士兵突击》塑造的许三多仅停留在电视中,成了人们心中的虚拟偶像,毕竟现实社会中没有人能把那份执着和坚忍做到极致,人们敬佩他,也只是因为人们缺少他身上的品质。而《遥远》则不同,它表现的每一个角色都能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该剧的两个主人公韦铁和袁鹰,很多人身上都有他们的影子。平淡处最见真感情,韦铁、袁鹰以及所有在昆仑山坚守的战士们,用他们普通却崇高的一生,为国家筑起一道防线。
电视剧的动人处有很多,圣女峰哨卡上边防战士们对绿色的向往不仅感动着我们,甚至会让我们为他们心疼。5000多米海拔的高山上看到的除了雪还是雪,看着战士们美滋滋地为好不容易培育起的蒜苗浇水,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由地泛上心头。人们会不同程度的被感动,因为类似的人物、类似的事情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他们的感情会与我们的经历交相辉映,正是这样的心灵互动无意间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士兵突击》也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写意描写,后者重在突出塑造。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军人的精神,同样伟大、同样值得时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