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实之何谓真实

(2025-08-07 11:15:34)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

丁香焦点解决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教育

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3499天

 

现实之何谓真实

 

根据系统理论概念,现在要对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仔细的讨论,它们涉及系统治疗重要的认识论前提:什么是真实的?如何看待因果关系?语言在这两个问题上起到什么作用?

一个系统不是被呈现在观察者前面的那个东西,而是被他认识到的那个东西。这句话里隐含着系统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精辟判断:一个系统并不是某种现实“存在”的东西,而是被某个与之有某种关系的认认识到,并用有意义的语言说出来的那个东西。而那个观察和讲述此事的人可以决定,如何来把这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划分成小一些的整体并表述出来,比如 “人”“家庭”“行为”。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如果脱离了观察者,事物的真实与否就无从谈起。这倒不是说客观现实并不存在,而是说,在我们谈论现实的时候,如果忽视了观察系统和被观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席佩克曾说:系统认识系统。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以“天真的现实主义”看待这个世界,却很少意识到我们自己是多么紧密地和他人联系在一起,不断地共同建构着现实。人们相当地渴望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简单的可以解释的事实真相,人们可以确定并证实其真实性。人们会感受到生活是“有联系的”,如果人们有意义地建构他们的生活,如果他们体验到了生活世界的秩序和可预见性。当然,这不是对每个人自身而言,而是转向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每个人都参与了其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思想”对以下的看法提出了质疑: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地存在着秩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并且这些都是可以被“找出来”的。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是:我们,无论以何种方式,总会在建构我们自己经验世界的过程中加入我们自己的东西。正如同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一起)制造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秩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由此看来,世界的秩序是在通过区分得出认识后才形成的。我们不断地致力于理解和掌握世界,创造一些概念,画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地图”,以便自己能更轻松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身的处境。其实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词汇,如心理、身体、疾病、家庭等,也属于这些概念中的一部分,但不要把这些概念与“外部的现实”混淆:我们在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我们自己在感知的过程中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感知。冯·弗尔斯特的表述更加极端,他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周围环境其实只是我们的发明。

建构主义的基石在于康德的一个经典命题:理性的规则并非源自自然,而是做出规定,任何理论必然始终都是关于观察者的理论。即使看似牢固的认识的支柱,如时间和空间,也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不可避免地要用我们的理性来观察,并用概念系统对之进行描述。这一过程就会因为概念的应用而使理性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偏移:

如果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体验的坐标或秩序原则的话,那么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超越体验世界之外的事物,因为形式、结构、事情的经过和任何一种方式的规定在没有这些最真实的坐标系统的情况下是无法想象的。我们所谓的知识,因此也只能是一个基于体验的“现实”的写照或体现。

现实其实是某种具有功能的差异。这句话的意思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原则上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简化的。而我们称之为“真实的”或者“真的”这样的东西,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并且各自为其准确性负责的事物。一个人所选择的模式很难简单地用“正确”或者“错误”来加以评判,最多只能从某种角度出发来评价其正确与否。此外,正确与否还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从某些标准出发衡量其恰当与否,或从某种伦理的角度来评价现实的色彩。因此,从系统治疗的世界观出发,就总会去尝试将复杂的世界变换着角度来将其简化到自己的观念系统里来,使得内在地图能为自己的行动提供有效的导向。

在人际关系领域里,我们也只能接纳这种关于现实的概念,这与我们强调的“软现实”或“关系现实”有关:比如我是否“真的”很爱我的伴侣或只是假装如此,旁人很难非常“客观”地评价(但试图证实这一点的人却并不少)。现在我们写字所用的到底是一张桌子还是一块牛排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且慢,真是这样吗?20世纪物理学领域里的相对论对此有自己的说法:许多我们认为稳定不变、无可争辩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个过程,并且它还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测不准原理总结了物理学家的经验:一位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取决于观察者所处的状态。当时的研究者在报告这种现象时真可谓诚惶诚恐,因为他们的结论使整个经典物理学这一坚实的大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稳定性原来只是出于解释需要的特例情况,而变化却始终在意料之中。

如,一对夫妻在一次令人感动的会谈之后,过了14天又来了,并报告说“可惜我们之间完全没有改变”。治疗师可以问他们“您二位是如何做到的”,而不必继续花精力去搞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毕竟保持不变可能比改变更难,关键是要打破绝对化,去找到例外。

当然,不仅要关注到这一过程的个性化的理解,我们也应该重视带有共性的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对现实的理解不能陷入唯我论的泥沼之中,还应该强调具有同一性的一面。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东西,存在于对话和交流之中,通常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化和语言化的过程。在纷繁多样的现实观中,不同的系统都在致力于建构和统一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事物的所谓公理。而大家所公认的现实观,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是否感到幸福和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中的所有成员看待事物的观点是相同的或应该是相同的。建构主义看待社会系统的观点是,“理解”更准确地说只是例外,而“误解”才是常规。如果现实和客观并不“存在”(尤其是没有“客观的关系现实”)这样的观点能被接受的话,那么其他不一致的看法就会被好奇地接受而不是被评价。如:他怎么会看待事物如此不同,这表达了什么意义?——或许更恰当的问题是:撒谎的人恰恰知道事情并非如此。生病的人恰恰很清楚我描述得有多正确。

所以有个告诫:不要让以上所述的立场导致你把建构现实看成随意的和掌握在当事人自己手中的。《做个不幸的人指南》一书中隐含的意义是幸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可能会使人产生这方面的误解。现实建构也关系到社会环境条件,而不仅仅是家庭本身。软性的现实建构同样也可以创造硬性的事实,而这只有当人被送进监狱后才会发觉。如,要决定是不是去游泳,首先必须要有个游泳池和有足够的钱买门票;一个女人的现实是这辈子做个家庭主妇、母亲和丈夫背后的伟大女人,这通常并不是由她和丈夫讨论协商决定的(即使如今比过去更多地会这么做)。虽然做出这样的社会建构往往是由既定因素,如幼儿园位置、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个人收入,但是这些毕竟是“硬性”现实。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

 

 

 

0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因果关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