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类比
(2024-01-01 22:33:14)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丁香焦点解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教育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 |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第2915天】
文本类比
怀特认为,戴维始终能够创新地应用故事类比来呈现问题,他的在地深耕,是他说故事的传统与风格。怀特同时认为他童年奇妙的生活经历和先前人类学领域的工作使他非常擅长讲故事。人类学学位的定义有个有趣的比喻,即知识的偷猎执照。这个定义很准确地体现了他认真的态度。他跨领域地搜集可以用来说故事的观念,为了追寻有用的比喻来诠释发生在社会体系下的事件,他不惜打破各个学科领域的界线。
故事类比或文本类比的模拟法皆与认识论中的概念一致。言语和书写两者有相当大的重叠,但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对面对困境的人而言,写作法开启了崭新的空间。实务中,我们要探索不同的工作方式,以拓展叙事法与写作法的运用方式。
文本类比提供的架构使我们得以思考人的生活与关系中一个比较宽广的社会政治脉络,而当代社会理论发展包括米歇尔·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思考中,权力与知识的分析正好为这个脉络提供了细节。
权力的论战,可以简述为:有人认为权力根本不存在,而是建构在语言里,是那些受影响的人参与后赋予权力的存在;有人认为权力是真实存在的,某些人掌握权力,压制他人。这种论战的结果最后走进了死胡同,福柯为这条死胡同开辟了出口。
诠释法,在这里指的不是精神分析的诠释。社会科学家所说的诠释法是指我们从外在世界创造意义的过程。由于我们不可能了解客观现实,所以需要对所有的“知”加以解释。
关于发生在有机系统理论中的现象解释,贝特森质疑了线性因果观念的适用性,他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客观现实。柯奇布斯基的名言“地图不等于疆域”,指出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理解、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都受限于接收信息的脉络,即受限于我们建构外界地图的前提与预设的网络。他认为,可以在此将地图代换成模式,我们对任何现象的解释,都由是否符合已知模式而定,这叫“以偏概全”。然而,不仅我们对事物的解释是由接收脉络所决定,而且我们也因为生存本能而自动删除不符合原有模式的事物,因而这样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贝特森的理念使我们开始注意到我们平常在治疗中所忽略的“暂时性”。他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新信息”,但必须有感受到“差异”的知觉,我们才会对有机系统产生全新的反应。我们要知晓差异,要测知变化,就必须厘清时间流逝中发生的事情。他提出:
人的感官只能接受具有差异的信息,这种差异一定要编码成发生在时空当中的事件,如编码成“变化”,我们才察觉得到。
思考文本类比的时候我们发现“地图”与“叙事”在概念上具有相似性。然而,叙事必须以跨越时空的模式来定位事件,这明显比地图概念更优越。叙事法包括暂时性,借用美国人类学家布鲁纳的话:
我的结论是,叙事结构优于隐喻、典范等相关概念,因为叙事结构强调秩序与序列,相对适用于研究变化、生活周期或任何发展历程。作为一种模型、故事同时兼具两种面向,既是线性的,又是瞬间的。
诠释法并不认为家庭的潜在结构或功能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与互动,而是成员对事件所赋予的意义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对人们如何依据特定意义组织生活,以及因此使问题能“生存”及“发展”兴趣盎然。相对于其他家族治疗理论认为问题是因应家庭成员或系统的需求而产生的,我们关注的是构成问题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人们的生活与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家庭成员对问题共同且不当的反应构成了问题得以生存、延续的条件。
问题如何在各种“趋势”的脉络中拥有自己的生命,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其影响,人们浑然不知如何围绕在问题定义之下与问题共同演化,可以“外化”的机制协助家庭成员将他们的生命和关系与充满“问题”的描述区分开来。
文本类比是指出人们围绕着特定问题而组织生活的另一种描述方法。通过这种类比的观点,我们组织生活的方式可以反映特定故事、叙事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问题的生命周期或风格构成问题故事。这种描述开启了新的探索领域,包括探索产生富有故事感的文本机制,从而进一点激发怀特提出富含优点故事的治疗法。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亲们,上午好!
丁
二0二四年一月一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