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2013-12-18 09:22:26)
标签:

米芾

董其昌

乾隆

敬胜斋法帖

文化

分类: 临米芾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乾隆临米芾萧闲堂诗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和《敬胜斋法帖》


 

 

 

 

《敬胜斋法帖》是乾隆二十年摹刻的乾隆皇帝御笔丛帖,为清代摹刻法帖中较为著名的一种。清代帝王将其御笔所书书法作品摹刻勒石始于康熙,乾隆自然也竭力效仿,由内府将乾隆御笔诗文、手书古人诗文以及临古人之帖共计二百六十帧,集汇入石。原摹刻之石百余块现嵌在紫禁城乐寿堂、颐和轩两廊。

《敬胜斋法帖》以其为名,足见乾隆对其御笔摹刻上石的重视。同时,也彰显出《敬胜斋法帖》在乾隆心中的位置。《敬胜斋法帖》全帙四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御制文,卷五至卷十二为乾隆御制诗,卷十三至卷二十为乾隆手书经书及古人诗文,卷二十一至四十卷为乾隆临摹古人书法之作。

乾隆对儒家传统文化极为偏爱,文化修养及其造诣颇深,对书法的嗜好远远超过康熙。其在位期间,大力搜求历代书法名帖,曾有其大臣恭维其:“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虽多有阿谀奉承之嫌,但也反映出乾隆对历代书法的偏爱和喜好。

他的书法以赵孟俯丰圆肥润为基调,楷书中常有行书笔意,并杂糅二王草书之韵,点画圆润、行笔婉转流畅,虽略显骨力不足,但在有清一代帝王之中,还是显示出其书法造诣上的成就。而《敬胜斋法帖》所收乾隆诸御笔之作,皆为其自认为最为得意之笔,集中体现出乾隆特有的书法风格,将其书法历程涵盖于其中。

其中临米芾有:

第三十册 米芾方园庵记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米芾天马赋 米芾文殊偈 米芾苕溪诗

第三十一册 米芾萧闲堂诗帖 米芾岘山诗 米芾送王涣之彦舟诗 米芾巨然海野图诗 米芾庆云帖 米芾观江帖米芾题林逋诗帖

第三十二册 米芾书跋 米芾尺牍

其中所临米帖真伪杂糅,有的帖今天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了!!!!

 

乾隆的临米,正如陈忠康老师在谈书法时所讲,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有。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奄一息。帖学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

到了学赵董的乾隆,已完全是平正、丰圆、肥润的调调了,将老米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删减殆尽,古法荡然无存,真是味同嚼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