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

标签:
转载 |
分类: 法帖墨宝 |
原文发表于2013年第7期《书法》,如转载请注明出自。
(图1)
《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
向
摘要: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所题跋的《蒋伯宣藏十七帖》为宋拓精品,该帖流入清代后,被潘有为用沈周画易得,后为其从子潘伯临收藏。除文徵明题跋外,帖后还有翁方纲、伊秉绶、蔡之定、吴荣光、谢兰生、杨振麟、杨庆麟和陈其锟等人的题跋。本文对这些题跋内容做认真分析,旨在对《十七帖》在清代时期的版本流传与蒋氏藏本的收藏和重刻等情况作一考证。
关键词:十七帖;文徵明;题跋
一、文徵明《跋蒋伯宣藏十七帖》原文及该帖版本情况
右《十七帖》一卷,乃旧刻也。此帖自唐、宋以来,不下数种,而肥瘦不同,多失右军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劲,绳墨中自有逸趣,允称书家之祖。晋人笔法尽备是矣。惜世更兵燹,传者甚艰鲜。独此为蒋侍御伯宣所藏。云传自上世,且纸墨完好,纤悉具备,诚不世之琛也,为宋本无疑。兹间以示余,命为音释,余乃书之如右。画蛇添足,宁免识者之诮耶。嘉靖乙酉八月十八日。徵明识。[i]
文徵明此则题跋载于《文徵明集》,《文待诏题跋》没有收录。据周道振先生说,有正书局曾经出版过《衡山硃释宋拓十七帖》,而西泠印社曾于2004年出版过《宋拓十七帖两种》,其中一件就是文徵明题跋的蒋伯宣藏本,后面附有文徵明的题跋,与《文徵明集》著录无异。文徵明此则题跋采用小楷书写,共一百四十三字,全篇点画精谨,用笔一丝不苟,巧妙地将欧阳询楷法与赵孟羁右匀诤稀[ii](图1)
蒋伯宣所藏《十七帖》为宋白麻纸擦搨,用墨浓淡适中,搨工精良。据《文徵明年谱》的编纂者周道振先生称,他于1953年冬在上海古玩市场今古村姜老处见过此帖。[iii]对于此帖,杨庆麟于光绪丁丑八月题签《宋拓十七帖》,覃溪(翁方纲)也题签《宋拓十七帖》,并注明“文衡山手释并跋”。(图2)冯敏昌在文徵明跋后也题签《宋拓右军十七帖》,且注明“为毅堂同年题签。”除这些题签外,该帖后先后有文徵明、翁方纲、伊秉绶、蔡之定、吴荣光、谢兰生、杨振麟、杨庆麟和陈其锟等人的题跋。[iv]蒋氏藏本现在被美国安思远所藏,如果周道振于1953年在上海古玩市场所见的就是这个版本,那该帖流入美国的时间不是很长。判断蒋伯宣藏本《十七帖》是否为府本,主要是看该帖的摹刻与拓片效果。文徵明在题跋中认为是旧刻宋本的依据,也是因为“此本神骨清劲,绳墨中自有逸趣,允称书家之祖。” “且纸墨完好,纤悉具备,诚不世之琛也,为宋本无疑。”
二、翁方纲题跋考论
翁方纲题跋原文如下:(图3)
右《宋拓十七帖》,有文衡山跋。此帖诸家传摹,如魏道辅本阙其中间三帖,云间顾氏本称唐摹宋拓,亦阙《讲堂》一帖。惟此卷廿八帖,百三行,无少阙失。衡山先生逐字小楷朱书,释于其旁,端劲秀雅,与帖相称,允为善本矣。嘉靖乙酉,时衡山官翰林待诏,居京师,年五十六也。帖内释文,惟《清晏帖》次行首一字,诸家作“出”,此释作“使”,恐是偶误,当以“出”为定耳。嘉庆九年甲子冬十月十日,北平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是清代时期著名的学者、书法家、金石学家。他题跋《蒋伯宣藏十七帖》的时间是嘉庆九年十月十日,即1804年。他在题跋中所提及的魏道辅是指北宋时期的魏泰,道辅是其字。《明一统志》卷六十载:
魏泰,襄阳人。崇观间,章惇欲官之,竟拂袖还家。[v]
宋代胡仔在其所撰写的《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也载:
《桐江诗话》云:“魏道辅泰,襄阳人,元佑名士也。与王介甫兄弟最相厚□。[vi]
可见,魏泰是北宋时期擅长诗文的名士,与黄庭坚、王安石等人都有诗文往来。翁方纲在题跋中称《十七帖》有魏道辅本,并称其所藏本也阙中间三帖,究竟阙了哪三帖,因魏道辅藏本很少有文献记载而难以进一步考证,而根据蒋氏藏本《十七帖》后蔡之定的题跋可知,魏泰藏本被蔡之定家藏。
而翁方纲题跋中所提及的云间顾氏本是指顾从义藏本。
顾从义(1523-1588),字汝和,因得米元章砚,自号砚山,上海人,为明代书法家、藏书家。顾从义尤爱法帖,家藏有宋拓本《淳化阁帖》,也有人称顾从义曾向潘允亮借用南宋贾似道藏本《淳化阁帖》,并请文徵明父子摹刻,刊印有《顾氏淳化阁帖》十卷。顾从义的兄长顾从德也是明代时期的收藏家,尤其在收集古印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曾著有《印薮》六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四有这样的记载:
《印薮》六卷(编修江如藻家藏本),明顾从德撰,从德,字汝修,上海人。是编搜罗古印摹刻成谱。[1]
明代祝世禄在《梁千秋印隽·序》中对顾从德在收集古印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云间顾氏,累世博雅,搜购古印,为遗余力,印传宇内。”但对于顾从义所收藏的《十七帖》,目前缺少更为详实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流传,很难对其版本的优劣等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考证。
根据文徵明题跋的款识时间为“嘉靖乙酉八月十八日”,翁方纲在题跋认为,“嘉靖乙酉,时衡山官翰林待诏,居京师,年五十六也。”据《文徵明年谱》记载,文徵明于嘉靖二年乙酉(1523)被李充嗣举荐入朝,是年闰四月初六日授翰林院待诏,于嘉靖五年丙戌乞归获准,十月十日离京归吴门。可知,文徵明题跋《蒋伯宣藏十七帖》时还在京城担任翰林院待诏一职。而此时,蒋伯宣正在京城任御史。[vii]蒋伯宣是指蒋诏,伯宣是其字。《福建通志》和《江南通志》只记载他是吴县人。而康熙本《具区志》卷十二《科目·进士》载:“蒋诏,字伯宣,洞庭山人。正德癸酉举人,辛巳进士,工部虞衡司郎中。”而民国本《吴县志》卷十一《选举表·进士》武宗十六年杨维聪榜载:“蒋诏,伯宣,官御史,辰州知府。”[viii]据文徵明所撰《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记载,毛珵的长子毛锡朋娶文徵明叔父的女儿(文徵明堂妹)为妻,而毛珵的女儿嫁给蒋伯宣的儿子蒋廷光为妻。[ix]可见,文徵明和蒋伯宣不仅同朝为官,两家还有姻连关系。当蒋伯宣把全本宋拓《十七帖》呈现在文徵明眼前时,文徵明自然格外珍惜,不仅用朱砂小楷为该帖释文,(图4)还用小楷题跋其后。
翁方纲在题跋中认为“衡山先生逐字小楷朱书,释于其旁,端劲秀雅,与帖相称,允为善本矣。”并指出“帖内释文,惟《清晏帖》次行首一字,诸家作“出”,此释作“使”,恐是偶误,当以‘出’为定耳。”今考文徵明题跋蒋氏藏本《十七帖》,文徵明将“又所出”之“出”释为“使”,的确有误,可见翁方纲治学之精细非比寻常。
三、伊秉绶题跋考论
伊秉绶题跋原文如下:(图5)
乾隆庚子岁,毅堂先生官京师,时乡人得此帖,弗之宝,先生以石田画易之。及归田以授从子伯临,予尝见之。伯临既钩摹上石,即复改卷为册,重装于京师。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十月初五日,宣南坊寓斋汀州伊秉绶记。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宁化(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清代著名书法家。据《清史稿·循吏三》载:伊秉绶“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嘉庆三年,出为广东惠州知府。”[x]伊秉绶此段题跋的落款时间因“嘉庆”后有两字已不清晰,根据“岁次甲子”来判断,“嘉庆”后残缺的两字应该是“九年”,即嘉庆九年。嘉庆十年,扬州发大水,两江总督铁保举荐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等地勘察灾情,不久被授予扬州知府。从伊秉绶题跋款识为“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十月初五日,宣南坊寓斋”等字眼来看,此时,伊秉绶应该还在惠州任知府。伊秉绶题跋《蒋伯宣藏十七帖》的时间与翁方纲题跋是同一年,而伊秉绶是在十月初五题跋,而翁方纲题跋是在十月十日,从落款时间来看,伊秉绶题跋早于翁方纲五天。但潘伯临在钩摹上石后装池成册时,却将翁方纲的题跋装在伊秉绶题跋之前,估计是考虑到翁方纲年长于伊秉绶的缘故。
伊秉绶在题跋中提及的毅堂是指潘有为。潘有为(1744-1821),字卓臣,一字毅堂。也有学者称毅堂是其号,且另号应麟。乾隆三十三年(1768),潘有为以优行入国子监,三十五年(1770)顺天乡试中式,三十七年(1772)中进士,官内阁中书,曾奉命总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一月,奔父丧南归,自此不复出。嘉庆九年(1804),援例候选道,加盐使司衔,不赴。优游林下者三十余年。专事搜罗古钱、古印、书画、鼎彝等珍藏,首开羊城鉴藏文物珍品风气之先,在乾隆年间成为“岭南鉴藏家之魁首”。
伊秉绶题跋中说乾隆庚子(1780)岁,毅堂先生还在京师为官,那时潘有为应该正在担任内阁中书,并负责校勘《四库全书》。正是在这一年,潘有为的同乡人得到了《蒋伯宣藏十七帖》,潘有为用沈周的画交换而收藏此帖,归隐广东后,他又将此帖授与了从子潘伯临。潘有为是潘伯临的二伯父,而潘伯临是指潘正亨(1779-1837),字伯临,号荷衢,广东番禺人。据《番禺县志》载:
(潘有为)从子正亨,字伯临,县贡生。捐刑部员外郎,负用世志,遇事能见其大。[xi]
四、蔡之定、吴荣光、谢兰生等人题跋考论
蔡之定题跋原文如下:(图6)
余所见《宋榻十七帖》凡四本,余家藏一本,即魏泰本。最胜者,江右彭生所收,后有沈毅堂志祖跋,二十八帖全,点画波磔亦有异趣。此刻沉着古拙,足与之抗。衡山先生鉴赏不谬也。嘉庆乙丑暮春之初,西吴蔡之定观题。
蔡之定(1745-1830),字麟昭,号生甫,晚号积谷山人,湖州德清人。蔡之定擅长书法,与当时的翁方纲、刘墉和铁保号称四大书家。蔡之定题跋《蒋伯宣藏十七帖》的时间是嘉庆乙丑暮春之初,即1805年。从蔡之定的题跋可知,翁方纲题跋中所提及的魏泰本《十七帖》在嘉庆年间被蔡之定家收藏。而且,蔡之定见过四本不同类型的《宋搨十七帖》,他认为最好的版本是江右彭生所收藏的那本,后面还有沈志祖的题跋。蔡之定在题跋中提及的沈毅堂志祖是指沈志祖。沈志祖字学基,号毅斋,浙江湖州人。但蔡之定在题跋中称沈志祖为毅堂先生,而沈志祖号毅斋,不知是蔡之定的笔误,还是的毅斋也可以称为毅堂,需要进一步考证。
江右彭生是指谁,难以考证。蔡之定认为《潘伯临藏十七帖》与他见过的江右彭生藏本都是二十八帖齐全,点画波磔有异趣,而且蒋氏藏本沉着古拙,足可以与彭生藏本抗衡。
吴荣光在《潘伯临藏十七帖》后有两则题跋,其一云:(图7)
此帖余先得重刻本于谢澧浦庶常,比伯临比部来都下出真本相示,虚朗雄健,如邢太仆所云:“若向右军挹指腕而对眉宇者。”借玩三月,颇有悟入处,□□贶益,妙墨因缘,书此志幸。乙丑十月念有二日,吴荣光记于可菴。
又云:
嘉庆丁卯,伯临复携此帖来都门,戊辰正月十二日,再借观于可菴,吴荣光识。
吴荣光(1773~1843),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可菴,别署拜经老人、白云山人,广东南海人。从吴荣光的两则题跋可知,吴荣光首次题跋的时间与蔡之定题跋是在同一年,都是嘉庆乙丑,即1805年,而吴荣光第二次题跋的时间是在戊辰(1808年)正月十二日,两次题跋的时间相隔三年。
吴荣光题跋中所提及的“谢澧浦”是指谢兰生。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号澧浦、里甫、理道人,广东南海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羊城书院掌教。从吴荣光的题跋可知,他最先看到的是谢兰生给他的重刻本,而看到《潘伯临藏十七帖》真本时,他激动不已,借完了三个月,在贴后题跋是记载一段妙墨因缘,当三年之后再次见到时,又写了题记。而谢兰生在题跋这样记载:(图8)
重刻本乃吾兄青岩从此本双钩填廓入石,笔力圆正浑厚,视此十得八九。吾兄究心六书,所摹秦汉印章数百颗,不爽毫发,于此帖亦点画不肯放过,凡两阅月始蒇事,佐之者康氏二酉云。嘉庆丙寅长至日,南海谢兰生识于丽泽轩。
从谢兰生的题跋可知,他兄长谢青岩曾经用了两个月的将《潘伯临藏十七帖》双钩填廓摹刻入石。谢青岩是当时的刻帖高手,他所摹刻的《十七帖》与真本相比,谢兰生认为“笔力圆正浑厚,视此十得八九。”
五、杨振麟、杨庆麟、陈其锟等人的题跋考论
杨振麟题跋云:(图9)
右《十七帖》,波磔生峭,笔力雄劲,真宋拓也。嘉庆甲子,余在都下与伯临定交,每借摹之,今官岭南,复展此帖,殆墨缘也。回忆京华事,如昨日流光,弹指已三十年矣,爰书数行以识岁月之感云。道光癸巳五月,杨振麟跋于粤东臬署之吾未信斋。
据《枢垣记略》所载:
杨振麟,字桂山,顺天宛平人。嘉庆辛酉拔贡。十六年十月由刑部主事入直,官至陕西布政使。[xii]
《枢垣记略》是清代嘉庆朝军机章京梁章钜编的有关军机处的史料集,共十六卷,后来朱智又对其进行增补,总数为二十八卷。《枢垣纪略》只是简单地记载了杨振麟出生与从政情况。其实,杨振麟还工书法,尤其擅长行楷书,是嘉庆道光年间很有名的书法家。从他为《潘伯临藏十七帖》的题跋就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水平绝非一般。杨振麟在题跋中认为该帖“波磔生峭,笔力雄劲,真宋拓也。”这种鉴定法帖版本真伪的方法与文徵明有点类似,主要看法帖作品的风貌,这应该是书法行家的鉴定方法。同时,从杨振麟的题跋也可得知,早在嘉庆甲子(1804),他就和潘伯临交往,并经常从伯临处借得《十七帖》临摹学习。杨振麟于嘉庆辛酉(1801)中拔贡,说明他在嘉庆甲子年间借摹《十七帖》时他正在京城做官。杨振麟自嘉庆十六年十月刑部主事入直后,先后任广东按察使、河南按察使兼布政使、陕西布政使等职,所以,他在题跋中所说“今官岭南”,应该是他在广东担任按察使时再一次看到了潘伯临所藏《十七帖》,那时已经是道光癸巳(1833)五月,正好时隔三十年。
而杨庆麟在伯临藏本《十七帖》的题跋中写道:(图10)
此世所称“勅”字馆本也,唐刻宋墨兼得,衡山先生精楷注释,诚为希世之珍。光绪丁丑八月,杨庆麟拜观敬识。
杨庆麟,字振甫,江苏吴江人,道光庚戌翰林,官广东布政使。他的父亲杨澥以刻竹和治印而闻名。杨庆麟能秉承家学,善印能画,且收藏颇富,专贮书画金石古玩。杨庆麟也是因为在广东任布政使一职,才有机会见到潘伯临所藏《十七帖》并题跋。他在题跋中认为该《十七帖》是具有“勅”字的馆本,并有文徵明的精楷注释,是稀世之宝。
值得一提是陈其锟的题跋,(图10)他认为潘伯临藏本《十七帖》中的三个“彼”字、一个“政”字和一个“之”字的末捺都采用章草的写法。他在题跋中这样写道:
此帖三“彼”字、一“政”字、一“之”字,末捺皆用章草法,含颖不露,足正重刻诸本之失。道光戊申秋借观于百三十有六兰亭室,陈其锟记。
王羲之的《十七帖》中原本就带有很浓的章草笔法,今考陈其锟所言,的确在理。他认为伯临藏本中“彼”、“政”、“之”等字的末捺因为采用章草写法,所以“含颖不露,足正重刻诸本之失。”从陈其锟的题跋也可得知这样的信息,很多《十七帖》的重刻本,可以没有注意到其中章草的笔法,将“彼”字等捺脚刻得锋芒太露。同时也说明,伯临藏本因为是精刻,原本地保留了王羲之草书的风貌。
注:本文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文徵明书法题跋考论》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i] 《文徵明集·补辑》卷第二十二,周道振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ii] 《宋拓十七帖两种》,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iii] 周道振、张月尊同纂《文徵明年谱》卷五,第368页,百家出版社。
[iv] 《宋拓十七帖两种》,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v] 《明一统志》卷六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vi] (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vii] 周道振、张月尊同纂《文徵明年谱》卷五,第368页,百家出版社。
[viii] 同上。
[ix] 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第二十六,第6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x]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六十五·循吏三》,第13047页,中华书局。
[xi] 同治本《番禺县志》卷四十五《列传十四》
[xii]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卷十八《题名四》,载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10月第1版,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