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书画奇才的留影——米芾自画像  黄家城等

(2012-11-07 14:31:12)
标签:

米芾

桂林

还珠洞

方信孺

自画像

文化

分类: 米芾

 伏波山还珠洞的石壁上,刻着一位峨冠博带的长者。他印堂饱满,体态微胖,炯炯有神的双目凝视着左前方青罗带般涓流不息的漓水,左手握着宽宽的腰带,右手指点着右前方的试剑奇石,宽松的衣袍被阵阵轻风撩拨着,垂胸的青须也随风飘逸着,全然一副陶醉于一方山水之间的模样,仿若一位放荡不羁、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忘情抒怀于大自然的天作异景与青山绿水间,而不知不觉地收敛了几分咄咄逼人的傲气,流露出重多的宁静与慈穆……
  这位将自己的影像镶嵌于如诗如画、青山绿水中的人究竟是谁呢?石刻左边有一行清新飘逸的题刻:
  “潘景纯米黻,熙宁七年五月晦同游”。
  米黻,便是与黄庭坚、苏轼、蔡襄齐名的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这行题刻,是米芾在桂林任临桂尉期间,与临桂令潘景纯同游伏彼山还珠洞时留下的。当时,潘景纯的官位高于米芾,故潘的名字排在米的前面。米芾到达桂林作官时,年仅23岁,正是风华正茂少年时,“是时文章翰墨,已足以高跨千古”。在任期届满后,年轻的米芾仍留连于山水之间,不肯返乡,就寓居于桂林西山资庆寺,与寺里住持和尚绍言相伴为友,并为绍言写过诗序。在桂林期间,米芾曾遍游桂林山水,并作了著名的《阳朔山图》,可惜现已失传。他在桂林留下的唯一真迹,便是还珠洞内寥寥数字的题刻。
  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山西太原人,迁居湖北襄阳,因此,又号襄阳漫士,人们便称他“米襄阳”。晚年,定居润洲(今江苏省镇江市)。宣和时为书画博士。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南宫舍人(即礼部员外郎)的官,所以,有人叫他“米南宫”。米芾好洁成癖,多蓄奇石,行为乖张,举止狂放,绰号“米癫”。他的行书、草书写得潇洒飘逸,自成一体,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他又擅长泼墨绘画,画山水树木不求工细,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好用水墨点染。并与其子米友仁同创云山墨画的山水画技。烟雨迷濛的山水画是他的拿手创作,为此“自名一家”。另外,在人像绘画上,他更喜欢画古圣先贤的肖像。米芾可称得上是一位书画方面的奇才。
  那么,米芾仅在桂林的伏波山还珠洞留下了一行题刻,他那幅颐指于山水之间的自画像又是从何而来呢?画像下方方信孺所作的《宝晋米公画像记》虽字迹许多已遭剥蚀,但却可以大概辨认,让我们来看看是否可以解开这个谜底。全文如下:
  宝晋米公世居太原,后徏襄阳,自公始定居润洲,以宣仁后恩补秘书省校书郎、浛光尉。□□入淮南幕,改宣德郎,知雍丘县。□监中狱庙,授涟水军发运司勾当公事拨发,入为奉常博士,知常州,不赶。管勾洞霄宫,知无为军,复召为书画院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痒生於首,谢事,不许。卒于官。 年 月葬丹徒长山下。信孺顷遇浛光,访公遗迹,得《北山养疾篇》及□□□石刻。□□来桂林,复得《僧绍言诗序》及伏波岩与潘景纯同游石刻。□□公尝尉临桂,秩满寓居西山资庆寺,颇与绍言游,故有此作,其他踪迹则缺如也。至于《序》中云书于桂林□堂,今亦失所在,岂旧尉□耶?公作画史□始尉官桂林,而是时文章翰墨已定高跨千古。然蔡天启誌公墓,书浛光不及临桂,岂所谓名□者临桂□□中耶?抑先临桂,后浛光,天启所书略及之耶?公之孙□□公遗文如《北山养疾篇》、《绍言诗序》等作皆逸焉。岂公时□□次偶未见此□□耶?公□碑皆书熙宁七年,今去此且一百二十余载,□其声名与天壤相终始,於□□先□游桂林者或未必知其详,信孺将漕于□□,公之曾孙□秀实为静江府□□支使,藏公自作小像,有小米题字,盖其游山时□□□□□此□刻之,伏波岩公题名之左,且高宗御制碑□像赞冠焉,併□公平□□□于下方□□□旧游,使来者尚可以想像其凌去御风之高致云。嘉定八年八月旦,朝奉郎广南西路转运判官莆田方信孺记。
  原来,在米芾到桂任职游玩事隔140多年后,方信孺来桂林担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及转运判官。方信孺是一位富于学养的文学家,性喜山水。他对米芾的事迹十分感兴趣,曾经到米芾担任过县尉的浛光县(今属广东省英德县)寻访过米芾的遗迹。关于米芾曾任临桂县县尉一事,史书以及蔡肇所撰的米芾墓志铭都没有提及。
  方信孺到桂后,在游览伏波山还珠洞时,看到了米芾的题刻,深深感到它的可贵。又搜集到曾与米芾交好的桂林西山资庆寺绍言和尚的“僧绍言诗序”,了解到米芾曾官至临桂县尉,任满后寓居资庆寺中,以及他在桂林创作书画作品的一些情况。恰巧此时米芾的曾孙米秀实,正是方信孺的幕僚,藏有其先祖自画像的真迹。方信孺为“使来者尚可以想象其凌云御风之高致”,便借来摹刻在还珠洞米芾题名旁边,并写作了《宝普米公画像记》以记叙这件事。
  《宝晋米公画像记》中,列举了作者方信孺在桂林搜集米芾真迹的情况,大概地叙述了米芾的生平,是一篇规范的古史考辨短文,对弥补正史和米芾墓志铭的缺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方信孺摹刻米芾自画像于米芾题刻之旁的举动也十分有意义,不仅提醒了人们米芾曾游历于此并留下真迹,而且,更为伏波山还珠洞秀丽隽逸的自然风光中增添了贴切与点缀的人文景观,恰到好处,使山水与人文相交融,丰富了这一景色的内涵。这实际上是一个颇有可取之处的旅游景点建设的典型范例。
  在方信孺摹刻的米芾自画像上端,一并镌刻了宋高宗御书的赞语:
  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亦然,纵览起予。
  高宗皇帝虽然在国事上孱弱无能,却对书法鉴赏颇为在行。他对米芾书法的赞赏是有根有据的,从字的结构、运笔、排列与篇章布局,都各有精辟评点,实在是专家的水准。此段皇上的赞语,摹于米芾自画像之上,不仅说明了画中人的身份,更从皇家和社会对画中人的欣赏与重视中,可以明显地昭示出其显赫的艺术地位。方信孺把宋高宗的这段赞语与米芾自画像一同摹刻,确实熬费苦心,别有一番用意。
  此外,米芾自画像的旁廓外,有他的儿子人称“小米”的米友仁写的跋语:
  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
  据《海岳遗事》记载:米芾的自画像,世上有数本,一本服古衣冠,曾入绍兴内府,有其子友仁审定的跋语。由此可见,还珠洞米芾像正是摹自此本,来源确切的米带自画像。
  方信孺这一设人文景观入自然风光的举措,果然更显出了景致的特别独到之处。米芾作品,真迹存世不多,就是石刻墨本也非常的罕见。这件还珠洞题名石刻,笔法秀丽潇洒,骨力深蕴。自画像线条简洁流畅,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后来的游人无不驻足感叹。南宋大诗人陆游评价道:
  画自是妙迹,其为元章无疑。
  题名与画像相映成趣,方信孺的题记又以介绍米芾生平历史以及到桂情况,并画像摹刻经过的形式出现,使游人对此情景一目了然。其中,米芾的题名及自画像,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更为还珠洞增添了人文的光彩。元代画家倪瓒在观赏了这一景观后,题诗如下:
  米公遗像刻坚珉,
  犹在荒城野水滨。
  绝叹莓苔迷惨淡,
  细看风骨尚嶙峋。
  置人入景,以景蕴人,正是伏波山还珠洞,米芾自画像给人的最大感受与启示。
http://www.chiculture.net/0213/picture/0213pic04480.jpg 黄家城等" TITLE="一代书画奇才的留影——米芾自画像  黄家城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