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2、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3、利用《弟子规》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钻研精神和进取心。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做好学习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一)、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
(二)、引用《弟子规》中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板出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讲授新课:
(一)、看书,回答书上的相关问题。
(二)、引用唐代杜牧的“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三)、阅读书中的小资料,准确把透视的概念。
(四)、欣赏霍贝玛的作品,了解消失点和视平线。
(五)、引用《论语》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六)、找出《北京颐和园长廊》图片上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七)、学生讨论、总结作画的要点,教师简单示范。
(八)、引用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九)、作业要求:选择教室或校园的一处场景,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明确主要表现方法及具体要求。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鼓励学生亲身实践。
四、课堂练习:
(一)、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二)、根据学生表现相机渗透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学生能运用透视规律表现景物。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堂总结:展示评述,相机渗透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六、板书设计:
课题
心有疑 示范 就人问
随札记 求确义
本课所用素材:
1、《弟子规》中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2、唐代杜牧《留诲曹师等诗》中的“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3、《论语》中的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