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负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2011-01-01 20:40: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案 |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设计说明
《生活中的负数》是人教版则安排在第十二册。教材编排了“生活中的负数”以及“正负数”两节内容。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同时,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三、教具准备: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程序: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
(一)巧设情境
1.出示一张天气预报图,让大家观察能发现什么。
2.读一读天气预报,比较一下数的特点。找不同之处,引出负数。
1.二月份某天的气温情况:
上海:0℃——6℃
还有不同读法吗?(再指名上来读)
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读法都可以吗?
2、归纳正、负数的读写法
-15℃读作零下十五摄氏度或者负十五摄氏度
-2℃读作零下二摄氏度或者负二摄氏度
6℃读作零上六摄氏度或者正六摄氏度
正数、负数前面的符号和以前的加号、减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同桌讨论,汇报说法)以前表示加、减运算,今天的正号负号是用来表示和区分正数和负数的。老师这儿就有几个数让你区分一下。
-7
4、了解起点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负数吗?生举例(可能出现):
试卷上扣分、计算器上的按键、游戏中的扣分、温度计、电梯和天气预报里的负数。
(一)重点理解,体会负数
2、 0℃的理解
(1)-5℃和5℃
北京气温中的-5℃和5℃,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下,一个在0℃以上)他比得很有特点,都在跟谁比?(0℃)在0上的是正数,在0下的是负数,板书:0
(2)-15℃和-5℃
再在纸上标出-15℃,谁上来标?将-15℃和-5℃比较, -15℃和-5℃哪个更冷?你怎么知道?
(3)最冷的温度
这还不是中国最冷的地方呢!中国最冷的地方在漠北地区:-52.3℃
这么冷的地方人类根本无法生活。
(二)广泛举例,寻找负数
(1)收集信息
除了在温度中有负数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负数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①月收入1500元,记作(
②张老师在银行存了500元记作(
③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
4、正、负数与0的关系
(1)整理范围:
你还能再举几个正数和负数吗?举得完吗?那怎么表示?如果要圈一圈正数、负数的范围,该怎么圈?为什么把省略号圈进去?(正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2)比较大小:观察温度计的数值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将其横放形成一个数轴,并归纳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假如老师把温度计横着放了,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板书:0)
请大家展开想象,静静思考:
①在数轴上,0的左边都是什么数?越往左会怎样?0的右边都是什么数?越往右会怎样?
②负数、0、正数三者比较,谁大谁小?板书:负数<0<正数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下图中,每个小格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她是向(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1、
【三】课堂回放:
教学情境一
A. 导入部分
师:好,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到四年级了,我们从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我们最初接触的是什么东西啊?最初学的是什么?
生:1,2……
师:对,很好,数字,我们最初接触的就是数字,为什么我们学到四年级了还在学数字,对不对,放心,大家不会感到很腻的,因为今天我们接触的是一组新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新的内容。好,现在呢,大家手上都拿到表格没有?老师来报几组数据,大家来记一记,好不好?
生:好
……
教学情境二
1、师:同学们,0是什么数呢?
2、师:正的好还是负的好?
【四】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在教师精炼的语言引导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对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
2、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就如泉水般灵动,再加上教师亲切的教态和语言,给人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有几个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1、
2、
3、但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不同意见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辩证,导致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关注自己的想法。以后要注意做到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占主体地位的学生,自己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所欠缺,有过于零散的提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要加强。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设计说明
《生活中的负数》是人教版则安排在第十二册。教材编排了“生活中的负数”以及“正负数”两节内容。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同时,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三、教具准备: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程序: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
(一)巧设情境
1.出示一张天气预报图,让大家观察能发现什么。
2.读一读天气预报,比较一下数的特点。找不同之处,引出负数。
1.二月份某天的气温情况:
上海:0℃——6℃
还有不同读法吗?(再指名上来读)
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读法都可以吗?
2、归纳正、负数的读写法
-15℃读作零下十五摄氏度或者负十五摄氏度
-2℃读作零下二摄氏度或者负二摄氏度
6℃读作零上六摄氏度或者正六摄氏度
正数、负数前面的符号和以前的加号、减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同桌讨论,汇报说法)以前表示加、减运算,今天的正号负号是用来表示和区分正数和负数的。老师这儿就有几个数让你区分一下。
-7
4、了解起点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负数吗?生举例(可能出现):
试卷上扣分、计算器上的按键、游戏中的扣分、温度计、电梯和天气预报里的负数。
(一)重点理解,体会负数
2、 0℃的理解
(1)-5℃和5℃
北京气温中的-5℃和5℃,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下,一个在0℃以上)他比得很有特点,都在跟谁比?(0℃)在0上的是正数,在0下的是负数,板书:0
(2)-15℃和-5℃
再在纸上标出-15℃,谁上来标?将-15℃和-5℃比较, -15℃和-5℃哪个更冷?你怎么知道?
(3)最冷的温度
这还不是中国最冷的地方呢!中国最冷的地方在漠北地区:-52.3℃
这么冷的地方人类根本无法生活。
(二)广泛举例,寻找负数
(1)收集信息
除了在温度中有负数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负数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①月收入1500元,记作(
②张老师在银行存了500元记作(
③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
4、正、负数与0的关系
(1)整理范围:
你还能再举几个正数和负数吗?举得完吗?那怎么表示?如果要圈一圈正数、负数的范围,该怎么圈?为什么把省略号圈进去?(正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2)比较大小:观察温度计的数值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将其横放形成一个数轴,并归纳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假如老师把温度计横着放了,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板书:0)
请大家展开想象,静静思考:
①在数轴上,0的左边都是什么数?越往左会怎样?0的右边都是什么数?越往右会怎样?
②负数、0、正数三者比较,谁大谁小?板书:负数<0<正数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下图中,每个小格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她是向(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1、
【三】课堂回放:
教学情境一
A. 导入部分
师:好,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到四年级了,我们从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我们最初接触的是什么东西啊?最初学的是什么?
生:1,2……
师:对,很好,数字,我们最初接触的就是数字,为什么我们学到四年级了还在学数字,对不对,放心,大家不会感到很腻的,因为今天我们接触的是一组新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新的内容。好,现在呢,大家手上都拿到表格没有?老师来报几组数据,大家来记一记,好不好?
生:好
……
教学情境二
1、师:同学们,0是什么数呢?
2、师:正的好还是负的好?
【四】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在教师精炼的语言引导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对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
2、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就如泉水般灵动,再加上教师亲切的教态和语言,给人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有几个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1、
2、
3、但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不同意见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辩证,导致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关注自己的想法。以后要注意做到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占主体地位的学生,自己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所欠缺,有过于零散的提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