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三桥的来历

标签:
枫泾三桥的来历旅游 |
分类: 旧事拾述 |
2002年初,由我负责筹建工作,并聘请陆永根同志一起筹划,此后又聘请薛立风同志,三人小组就此组建了开发建设班子,正式开始了艰巨的创业之路。当时我提出了“一年成点,二年成线,三年成片,五年初步建成”的旅游开发目标。
2002年8月,九大工程同时开始建设:1、车站路(现改为枫丽路)古镇入口牌坊;2、枫丽路旅游停车场;3、修复生产街长廊;4、枫泾市河疏浚;5、和平街污水管道铺设及路面改造;6、盛家弄4号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景点;7、和平街85号公社旧址景点;8、生产街124号东区火政会景点;9、改建泰平桥、北丰桥、工农桥、竹行桥,新建施王桥。
“枫泾三桥”是指:北丰桥、工农桥、竹行桥。
桥,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元素,特别是古城古镇古村,桥的历史往往和当地的历史演化紧密相连。这在江南地区尤其显要。
周庄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这说明桥在历史文化中的价值,以及在现实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枫泾古镇旅游区开发初期,我就把桥文化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
在改造北丰桥、工农桥、竹行桥前,我瞬间想到一句以后作为导游词的话:“周庄有双桥,枫泾有三桥。”当时我乃至想做成四桥,就是在现在三桥基础上,从生产街跨越市河架桥至对面和平街,四连相连,更显特色和创意。但最后我没有这样做,古镇改造,重在修旧如旧,重在保护其原有的肌理,这是十分重要的理念,在我12年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历程中,我始终坚持了这一理念。
枫泾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
枫泾三桥是古镇区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
北丰桥原名通津桥,为石拱桥,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位于太平坊街西首街面桥,东西向,连接北大街南首。民国时期改为水泥桥,跨径8米,宽3.1米。
竹行桥原名登云桥,建于明代,原为木桥,东西向,缸甏汇西首,连接中大街北首。因桥头有一竹行铺,百姓俗称竹行桥。1960年代改为水泥拱桥,跨径10米,宽3.25米。
清风桥原名工农桥,为中大街、北大街交接处,跨枫泾市河,1974年建,跨径22米,宽4.1米。工农桥因填掉新泾河(现为新泾路)而新开挖市河所建,其桥名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三桥位于北镇区的核心位置,如何把三桥景观打造成有一个亮点,是我当时化费心血较多的一个工程。
在改造时,首先要进行动迁。三桥周围有许多建筑,特别是一些违章建筑,在改造时进行了迁除。
北丰桥和工农桥交叉处,有一民居,开了一家“园园理发店”,进行协商后,进行了动迁,改建成为“清风阁茶楼”,我特地去北京请著名美术书法家黄苗子题写匾额。“清风阁茶楼”成为喝茶观景的最佳场所,黄永玉、黄苗子、郁风、丁聪、程十发、韩美林、李辉、陈四益等都曾经在此喝茶聊天、画画创作。2006年5月13日,大画家黄永玉来枫泾,在“清风阁茶楼”楼下临河茶座坐了二个多小时,画下了枫泾三桥的速写,现保存在“丁聪祖居”,弥足珍贵。2010年8月23日,民革中央画院12个画家在此画画写字,茶楼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枫泾,“清风阁茶楼”不仅是游客的特色歇脚场所,也是文人墨客喜欢相聚的地方,呈现了枫泾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的景象。这个地块,由于地处中心区,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但我认为相对枫泾特有的文化属性来说,“清风阁茶楼”比现在的“星巴克”,更能体现枫泾的核心价值。2014年我离开旅游公司,2015年,“清风阁茶楼”关闭,开办了“星巴克”。
“清风阁茶楼”仅仅生存了11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有愧于苗子前辈为此题写匾额的诚意。苗子先生先于2012年去世了,否则我将无脸面对他。
工农桥和竹行桥间有三家商铺,属于枫泾商业分公司所有,当时的经理是沈建安,经过友好协商,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进行了搬迁。现在的三桥广场就是搬迁三家商铺后改造的。由于当时没有污水处理厂,所以在三桥广场下面,是一个大型的污水无害化处理池,担负着周围区域的污水处理功能。
关于工农桥的桥名,我认为和古镇整体风格不相附,就从枫泾历史人物典故中引导,取名为“清风桥”,“清风阁茶楼”也是据此命名的。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清风桥、清风阁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员外郎而取其名。
桥名定妥后,我邀请程十发题写了“清风桥”桥名,请黄苗子题写了“竹行桥”、“北丰桥”的桥名,并刻在了桥栏上,成为永恒的标记。程十发先生还题写了“枫泾三桥”四个大字,我把它刻在景观石上,安置在三桥广场的中间,成为游人拍照留念的最佳摄影点。
“枫泾三桥”自从2004年建成后开始名正言顺地传播起来,至今已经家喻户晓,远播八方,成为枫泾标志性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