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六次138项专家称潜在资源408处需要挖掘培育促进和保护

分类: 知识产权授权确权维权运营 |
2022年12月5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发文,通知开展第七次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认定工作。该项工作涉及农业遗传资源权的保护,该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熟悉的贵阳市花溪区古茶园及茶文化系统、普洱市的古茶园及茶文化系统、文山三七种植系统,四川苍溪雪梨栽植系统、四川美姑苦荞种植系统、大足黑山羊养殖系统、河南嵩县银杏文化系统、陕西临潼石榴种植系统等先后获得认定。从2013年至今认定六批,合计138项文化遗产获得认定,可以作为地方优势农业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资源,优先保护、优先发展。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农业遗传资源权”指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为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做出贡献的农民,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原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农民所享有的权利。其核心内容是植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归属及其后续开发利益的分享。广义上,“农业遗传资源权”还包括为动物等遗传资源做出贡献的人们所享有的权利。 “农业遗传资源权”不仅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共同保护的重要知识产权。
据报道:我国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是世界上八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主要起源于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家养动物品种576个。然而,一些国家无偿收集和利用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由来已久。如新西兰自1904年便开始从我国引进中华猕猴桃,经过品种改良培育后已成为世界上生产猕猴桃的主要国家。近年来,天然产物日益受到生物产业的青睐,使得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流失更为严重。如喜树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地理区域上主要分布于亚洲,尤以我国居多。由于喜树内含喜树碱(生物碱),具有抗癌功效,药用价值颇高。20世纪初,美国先后在我国采集喜树种子,并经过多年研究,在1966年从喜树的皮中分离出了具有抗癌活性的喜树碱,并就其衍生物申请专利。自1985年发现喜树碱能够阻断拓扑异构酶合成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更是相继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喜树碱类化合物的研究,并就相关化合物申请了专利。据统计,在2002年之前,涉及喜树碱衍生品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全部由国外申请人提出。农业遗传资源在流失的同时,由于缺乏保护,丧失进程也日趋严重。有研究显示,当前全球大约有1/5的脊椎动物处于濒危和易危状态,每年平均约有50个物种会走向下一个濒危等级,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以喜树的保有量为例,早在1996年,喜树的野生种群已由1960年记载的16个省91处下降到4个省6处,野生种群规模不足400株。 “公地悲剧”所引起的资源过度攫取和资源枯竭,逐步唤醒了人们的权利意识。
我国是CBD、ITPGR及《<</span>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成员国,积极参与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国际立法。同时,我国在《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中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资源、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及管理做出了相应规定。2015年8月《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公布、实施。
据官媒报道: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传统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术精髓、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和美不胜收的景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称为“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截至2020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了6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占15项,位居世界首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6批共认定了138个项目,通过普查发布了408处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国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就是将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传统农业文明以活态形式留存并传承下去,为人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近年来,我国以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农业领域变革,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为此,一是要做强产业链。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标准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打好融合牌。农业文化遗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要突出农味、文化味,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游客体验,带动食行宿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同时,在促进合理利用方面,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业态,设计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丰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下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和认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