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孩子没奶吃
农村有一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当然,会哭的孩子不是爱哭的孩子,爱哭的孩子哭闹已经成了习惯,饿也哭,不饿也哭,哭没有规律,让人烦躁,这样的孩子眼泪一点也不值钱,实际上是自讨没趣,挨饿、受委屈自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会哭的孩子可不是这样,他不会随便发声,他会用哭来明明白白表达自己的意愿,他的哭声就是最好的语言,这样的孩子就不会饿着,就不会受多大委屈,自然,这样的孩子就是母亲心中的好孩子。做爱哭的孩子容易,做会哭的孩子难,因为,会哭需要大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遭打击受伤害的大多是些蹬胳膊蹬腿喜欢哭闹的孩子,因为他们不识时务,不懂程序,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了,就只知道横搅蛮来走极端,感性行事,将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弄的很复杂。像去年年底某县一些中小学教师为县里没有及时实行绩效工资改革而停课到政府大院哭诉,当然,他们是受委屈了,绩效工资改革可是天大的事情,县里面迟迟不见行动,他们是可以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哭诉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就是不按程序办事,停下课来集中到县政府哭诉,尽管他们是理直气壮的,但他们哭得不是时候,他们不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冲动地到县里面哭闹,这样做的后果一是耽误了学生的课,违反了劳动纪律,二是破坏了政府大院的办公秩序,影响了政府的声誉,再者,上访的程序不合法。所以,他们的哭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据我所知,时至今日,这个县仍然没有启动绩效工资改革,教师们依旧是拿着过去的工资做现在的事情,该得的没有得到,牵头者还受到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这些有些走极端的老师们其实只是爱哭的孩子,他们屡屡受伤害像林黛玉一样老是泪眼婆娑可怜兮兮,但他们正常的待遇就是解决不了,何也?弱势的教师不乖,不会哭!一受到委屈就哭,只会继续受委屈,只会像爱哭的孩子一样陷入越哭越受委屈的恶性循环!我认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享受到绩效工资改革成果的老师们应该学学那些会哭的孩子,注意方法,注意艺术,注意时机。哭得多不如哭得好,哭得巧。要么不哭,一哭就要哭出效果,这样的眼泪才有价值。如果上访的老师们改变一下方法,讲究一点艺术,哭对人哭对地方,那么,哭就会有效果。政府大院那么大,部门那么多,任你百多号人几百号人哭声震天哭声镇耳,整个政府大院的头头脑脑们都不会动容,非但不会动容相反会暴跳如雷。“上班的时候不上班,哭什么哭?哭哭啼啼是什么事?不晓得规矩吗?”领导们大动肝火。眼泪唤不来同情,相反,换来的只是严厉的批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爱哭的孩子讨嫌啊!你哭得领导都没法办公了,哭得领导都没有没有面子心情了,你自己不办公还吵的领导办不成公,这成什么体统呢?你哭什么哭啊?嚷什么嚷?有什么委屈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嘛!现在是和谐社会嘛!领导生气了,后果自然很严重,于是,绩效工资改革像开拖拉机一样慢腾腾。爱哭的孩子常挨饿,古今一理啊,可惜我们一些上访的教师犯糊涂了。
古时候一些沉冤在身的人他们懂得选择在巡按或者清官那里跪地哭诉,他们哭对了场合,自然他们就哭出了效果,他们的问题就会好的解决办法。如今,尽管处于社会转型期,老百姓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如果利益受侵害了,不妨做会哭的孩子,选择表达诉求的时机和场合,不要动不动就聚众到政府大院哭诉,或者越级上访,不要动不得就站到楼顶呼天抢地哭诉并以命相抗,爱哭的孩子得不到什么好处,多是以眼泪开头以悲剧收场,所以,要变爱哭为会哭,这样,哭声就会打动人,就会感动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