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孩子!

(2009-11-25 21:52:10)
标签:

育儿

特困生

应试教育

教育

昨天偶读《中国剪报》(20091123日,第131期),看到报上一副题为“特困生”的漫画作品,我大感惊诧。这是一副写实作品,照片上那个在第一节课仰头大打哈欠的七岁小男孩就读于天津市昆明路小学二年级,厚厚的眼镜、倦怠之极的神态,和黑黑的面容,谁看了谁都楸心!网上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有图有真相”,一张简单的照片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多少真实与辛酸!学生本来在学校的学习就够辛苦的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使得天下父母们不得不强迫孩子赶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强迫孩子拼命学习,这不,孩子在第一节的课堂上就熬不住了,犯困了,顾了不纪律顾不了老师的批评,顾不了太多,响亮地打了个舒服的哈欠。

好个名副其实的“特困生”!压力太大了,学习太辛苦了,小小的年纪实在难以承受之重,在课堂上打起了大大的哈欠,但打哈欠也得诚惶诚恐神情紧张!这样另类的“特困生”绝非个案,相对于传统意义的特困生,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看到这样的照片,有人会问:“现在都实现素质教育了,教育早就减负了,学生哪还有这么辛苦呢?这不是笑话吗?”确实,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大笑话,虽说素质教育喊得山响,虽说减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事实上还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还是以“苦”字为要诀的千真万确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可以说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甭说小学生。我的小孩自从读幼儿园开始,每天回家就有写不完的作业,现在读小学一年级 ,每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至少要做到晚上10点半,有时候要到11点多才能做完,而且,这还要我们陪着在旁进行辅导,不然不知要做到什么时候。小女儿每天晚上最早也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入睡,早上六点半左右就得起床了,七点四十必须赶到学校上早自习,她是中午十二点放学,210又得赶到学校。女儿这一天够累的,她没有双休日,双休日也得上培训班。可以说,哪家有学生,哪家就有特困生。我们不能总是一棒子打在老师身上,其实,强迫学生苦学苦练,家长也是“罪魁祸首”,家长、老师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可能有些父母的行动更早,家长就给孩子报了各种特长班培训班,上学后,各种培训班照样不会落下,可以说学生每天都在同可怜的时间赛跑。

学生特困,家长、老师看着心疼,但没办法,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只有让孩子拼时间、拼健康了。家长、老师已经习惯按照应试教育的游戏规则对学生教学魔鬼训练,国家就是叫停也叫停不了。最近,有权威消息说,国家要取缔“奥数”,一些地方的家长就是不买账,虽说奥数是加在家长、学生身上的沉重的负担,但他们就是乐此不疲,在家长看来,奥数能够提高孩子的解题能力,能够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家长当然会重视。家长也好,老师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学生的成绩,这样,只有苦了孩子。可笑我国的教育改革,思路很混乱,学生通向大学的途径依旧是考试,是高考,而我们的教育改革无视最真实的现实,还在一个劲儿地狂热地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做素质教育的样子,一方面要对学生负责实施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家长当然只买应试教育的账,可惜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南辕北辙只能是离教育的真实越来越远。可以说,当前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改不是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加重了学生负担,学生一方面要接受繁重的应试教育,一方面又得参加代表教育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学生不是铁打的身体,再好的身体再好的精神也会犯困,看来,学生普遍特困,根源不是我们的学校,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是我们家长朋友,而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可以说,直到今天,还没有一种更好的改革思路把学生从学怒状态拯救出来。现在,一线老师老是抱怨上课的时候不少学生犯困,其实原因很简单,学生学习的时间太长了,学生太疲劳了,学生的健康透支太多,学生在课堂上犯困于他们也是很尴尬很无奈的事情,谁不希望上课认真一点表现好一点啊,可是有时候确实太累了,就像本文中提到的那个小特困生一样。人是敌不过睡眠的,如果要将休息权还给学生,我想,还得从教育体制方面做文章,改革要理性一点,要现实一点,要吸纳真实的师生民意。

“特困生”课堂上犯困,老师、家长心中也很犯痛,看来,拯救孩子,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