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接到原来单位一位同事的电话,她高兴的告诉我,她已经搬进学校三室一厅的教师宿舍了,她挤筒子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她还特地加一句,她说,学校的新房子进行了简单装修,入住的老师只要出两万元就可以了。其实,她不说我也知道。我有点后悔调出来。如果我还在那所高中,我也可以分到新房子的。我现在的这所学校,虽然名头很大,但什么都市场化商业化,就是罕见人文化。学校原来建了好几栋教师宿舍楼,房价与市场价一样,而且,没有房产证,当时很多老师是出于无奈才买了房子。没有房子,没有安家之所,很不方便,不买不行。但买了之后,学生租房热了起来,一间房子至少可以租到四百元一个月,不少买房子的老师可以说乐开了怀。这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不少的老师靠房租发了点小财,可是,由于学校建的房子有限,像我等后进来的老师就没赶上趟,在学校没有房子,而学校又没有多余的房子可以安排,这样不少的老师不得不到学校外边租房子,于是学校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大部分有房子的老师富的冒油,另一边是不少的新老师租住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赶来赶去的。可是,学校很少顾及这些租房住的老师。学校的名头很响,可是没房子住的老师的心里很凉。我住在街上,每天都坐公交车,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的上下班得赶几个来回,觉得很累。学校的校园很美,是省级园林式单位,可是,走在美丽的校园,我有陌生的感觉,我觉得,我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这里的美丽,暂时不属于我。家不在学校,自然对学校没有归属感。我真的很留恋过去的学校。我原来工作的高中,学校为每一个教职员工安排住宿,实在安排不过来,鼓励老师到外边租房住,学校每个月给一定的补贴。去年,学校为解决老师的住宿问题,斥资在校园靠省道的地方动工建了几栋教工宿舍,今年下期就全部投入使用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搬进了新房子。“虽然,我们的学校距县城很远,名声也不是很好,但是,我在这里上班感到很温暖,特别是领导总是考虑我们的利益,关心我们的成长,这里,是我的家,我是不想出去了!”老同事说。她的话,很直白地道出了心中的自豪感。我听了,心里酸溜溜的。我真的很后悔。虽然我进了号称省示范性高中的名校工作,但冷冰冰的管理和冷冰冰的漠视和人为的两极分化,让我感到心的凄凉。
我们的教育有一个理念,是说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面向全体老师,让老师平等的享受学校发展的巨大成果这个问题上,我想,很多学校该要好好反思了。我工作的学校还是一所知名的省示范性高中,学校只是把目光过多的关爱那些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教职工,以前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了房子问题,附带也解决了投资的问题(利用房子疯狂敛财,这不是变相投资是什么呢?),可是,稍晚进来的教职工,他们的住房问题,学校一直不闻不问。虽说学校的公房紧张,但只要学校能够真正的关心老师,关心老师的实际问题,还是可以想出办法的。其实,学校还有一栋老办公用房是基本空着的,但宁愿做其它用途,就是不安排那些在学校没有住房的老师。租房子住的老师看着那些有房子发租且是暴利发租的老师们,除了感受强烈的反差外,同时也在对学校一贯的冷漠失望。我们这些在学校没房子的老师不图什么,只图学校给我们安排一个休息的地方,哪怕一间小小的斗室也行,而学校这样常年对我们不闻不问,常年把人文关怀挂在嘴边,悬在空中的做法,令我们感到无尽的凄凉。学校在发展,我丝毫感觉不到发展带给我的幸福。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不能享受正常的发展的成果,我们自然感觉不到心的快乐。
一些写在书里挂在嘴边的理念,很完美,可是,在现实中,往往很片面,很残缺。面向全体,面向全体的人文关怀,作为老师,我的真实的感觉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身在党恩浩荡的地方,可心在一个叫玉门关的地方,多么荒唐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