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正视“桌底文化”正在 PK “桌面文化”(摘)
(2009-08-30 21:04:1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很多表现在那些极其丰富、且相互依存的词语上。纵观做人方面的成语就是一例,如:有心怀坦荡就有心怀叵测、有见义勇为就有见利忘义、有忠厚老实就有偷奸耍滑、有高风亮节就有卑鄙无耻……。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对句,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小人乘人之危,诸如此类等等等等。这就出现道家的阴阳鱼、修辞上的对偶和诗词中的对仗、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和反衬等。这些前人概括出来的警句,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而从事物的另外一面看问题,往往出人意料。但这只有理智者才能做到,或是常人偶尔才能够做到罢了。
中国的老百姓中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有话摆在桌面上。这话是在斥责那些有话当面不说、背后瞎嘞嘞的长舌妇,或是阳奉阴违者。今天,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来访,闲谈提到这句话,使我感康颇深。十几年前,一位校长委托英语教研组长和英语教师招聘教师,好不容易选定一个,结果很不理想。在他感慨现在的英语教师水平太低时,我问他:如果你选副校长能选高于你的吗?几年前,一位校长再次招聘英语教师,当初,教研组长组织试讲,结果否定异口同声。在得到我的提醒后便亲自组织再次试讲,并请了一位哥们做参谋,结果先前那帮子否定者一致表示这次比上次(试讲)好得太多。校长当即聘任,后来这位被聘教师的教学状况不言而喻,当然成为学校骨干!之后,这位校长向我抱怨教研组长跟他有二心。我当即反驳——纯粹扯淡!如今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谁傻得非找一个竞争不过的对手作属下?那不是在自己砸掉自己的饭碗子,又与自杀有什么两样儿?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是能够摆到桌面上的文化;而武大郎开店,高于我的一律不要,则是桌子底下的文化。事实上,某些时候桌底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远远高于桌面文化的力量。客观地讲,现在人的的智商远远高于宋代的武大郎,他们选材的标准更实际、更完善、更明确——“低于我”和“忠于我”
者,两条标准缺一不可。不管你承认与否,一些时候真正摆在桌面上的那些冠冕弹簧的标准和理由根本不起作用。就招聘教师而言,主要领导还真应该亲力亲为,如果自己不是该学科内行或不能亲临,那么一定要找一个与应聘者将来无利益关系者操作。如果要用一种制度保证的话,最好是由隔开一层的上一层领导组织招聘为好:1,无利害关系、容易做到客观公正,易于选出真正的千里马。2,给了下属能人便于提出工作要求——用咱老百姓的话讲:反正孩子扔给你了,哄不好还要拿你是问!3,无形中建立一种下属监督上级的有效机制。你选的人不能胜任,责任当然由你负。即使“请神容易送神难”,也须“解铃还得洗令人”——木匠做枷,自作自受,活该!
如果,有谁说:既然上级不信任我。以后我还不管招聘了呢!笔者可以现在就告诉你:1,要看你的领导有没有不怕你“撂挑子”的胆量?2,要看隔层一帮子领导有没有识别“千里马”的办法和眼力?3,要看你的隔层一帮子领导有没有驾驭一群“千里马”的胆量和能力?你想呀,你面对的是“千里马”,而自己却是一匹“驽马”,不被淘汰才怪?还轮得到你耍大牌吗?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匹“千里马”,作为上级没有伯乐的眼力和胸怀行吗?不管任何环境中,一旦桌面文化占到主导地位,那些桌底文化还有藏身之地吗?如果,上述的回答是肯定的,有谁还敢尥蹶子——自找没趣儿?
由此看来,我们是否可以从“桌底文化”与“桌面文化”
的PK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千次一万次说教,也只是说教而已,最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一条政策的出台与真正去实施、一项制度和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则立竿见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