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百姓生活的变迁(摘)
(2009-08-30 21:04:17)
标签:
百姓生活磕膝盖袼褙自行车袜子北京杂谈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如果历数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往往多是盯住农村城市化、工业总产值等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的变化。其实,从视觉上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的质变化最有说服力。用老一辈的话讲,只是一些人根本不了解历史,当然体会不到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罢了。
衣,不见补。过去有一句俗话,叫做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那时人们穿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在今天,即使找遍那些为了显示贫困而刻意打扮的乞丐也难以见到。过去在一般人家,上衣多是补肩、补肘、补襟,而且补丁根本不挑颜色,因为是以不“露肉”为原则。长衣袖子无法补就剪掉做成短袄;裤子都要穿到补磕膝盖、补屁股蛋;补袜子更是女人的基本功,那时农村土炕上多放着一个线笸箩,里面放着针头线脑和补袜子用的袜板,而且在大多数人是穿不起袜子的。等到这些穿到实在无法再穿的地步,就用来打袼褙做鞋。而今天在很多人别说穿坏、穿旧,刚有些不时髦就不穿了。
食,不再吃素。那时是根本没的可吃,所以吃不饱饿肚子是常有的事,饿极了就睡觉。用当时的话讲,冬天只要天一擦黑大人就嚷着捂被窝——把被子铺好,大人孩子各自坐在上面。一般在晚7点后就逼着睡觉,否则就感到饿了。当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拽者母亲的衣服,口里喊着:“妈,我饿;妈,我饿……”每当这时父亲就斥责道:“瞅你长的就不善!”当时真不明白父亲这话的意思,长大才知道,原来父亲在骂我们长的一副“恶人相”。即使那些生活富裕人家,也是以吃饱窝头为主,一句话,纯粹吃素;而今天多数人的饮食是荤素搭配,很多情况下是不吃主食的。
住,长幼分居。如今,房价太高、涨得太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无论城市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多得到很大的改善,几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的现象得到解决。在有的城市,过去有康居房,如今有经济适用房,对于生活困难家庭还有了廉租房。尽管现在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让人已经看到一线曙光。就是那些在城市乞讨者,冬天政府也采取一定的关怀措施。
行,车辆代替徒步。人们应该最有感受。过去,别说全国了,就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出城几里就没有公交车。人们外出多是徒步,而今天徒步则成为一种健身方式。就拿闻名全国的亦庄经济开发区来说吧,60年代才有一趟通向马驹桥,间隔两个小时的长途车路过,直至90年代中期才得以改善。要说变化最大的是家用交通工具。60年来,经过一个徒步——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的过程。直至70年代中后期,亦庄一代还把自行车叫洋车,到了80年代,北京周边农村还有借车骑的习惯,即:村子里“富家”有自行车,邻居外出就到他家去借(完全免费)。到现在我也不十分明白,当时这些没有自行车的人是怎么学会骑车的?
客观地讲,60年来老百姓生活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其核心是如今弱势群体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的关怀。至于具体关怀项目此不赘述,希望关心他们的人越多越好、关心的项目越多越好、关心的程度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