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城市交通‘永无宁日’的真正原因(转)

(2009-08-07 21:38:41)
标签:

城市交通

公共交通

特权

小车

真正原因

中心城区

杂谈

今天一位学习城市建设的学生找我,问我‘城市交通’问题日益频繁的原因;是不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城市交通就一定要成为问题。因为现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经常是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频繁;再加上我国城市飙车的事件,使得老百姓认为‘交通问题就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此见仁见智,但城市交通已经‘永无宁日’成为了事实。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就会‘永无宁日’呢,看来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出了问题。

首先城市规划中城市应该是穷人的城市,因为各项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的象征;然而我们的城市却与此相反,城市是富人的城市。看我们的市中心,全部是有小车的富人区;而贫穷的人却只能在远城郊买房。如我们武汉市的最中心地带有个小区,全部是别墅区;什么人居住,全部是港澳台老板和我们社会的富翁。在这里居住的人全部是有高级小车的人,而且有的一人还有几台车。然而这个小区却在老城区的核心,外面几条公路还是单行线。而这里的老板上班全部在郊区的开发区,结果这儿堵车是经常性的事了;每天要堵几个小时。

这不是交通的问题,而是因为这里的地价特高;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居住,所以堵车估计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了。如果当时这里开发成贫穷老百姓居住区,公交线路相当多;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允许小车进这里了,难道这里还能堵车吗。现在可好,老百姓需要公交车的却只能居住在郊区;结果郊区公交车小,这些老百姓同样也不方便。如果是我们的富人学习西方国家,全部居住在郊区或农村;我们的城市能有交通问题吗。

再看我们的政府机关,也全部是在中心城区;而且其家属区也在附近,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特权。然而这些中心城区的贵族,他们刚好也是享受小车的人;所以哪怕就是几分钟的步行,他们也要享受小车;结果中心城区的小车越来越多,我们的交通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此外在这种特权思想下,各单位的通勤交通车越来越多;这些忽视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权车,自然是更进一步地加重了交通负担;因为特权交通车全部是在中心城区来回跑,结果是城市交通雪上加霜。因为公共交通没有人要,全部有自己的特权交通工具;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所以我们城市交通也就‘永无宁日’。

在特权思想的刺激下,我们的管理也是‘各自为政’的‘随意性管理’;如我们的城市建设,今天你在这里修;明天他在那里补。就连我们的红绿灯管理,竟然还是红灯右转弯的习惯。我们知道,现在的路口都是六车道了;如果还是红灯右转弯的话,那行人还能过马路吗。正因为如此,行人也有自己的特权;管你什么信号,我自己照样过马路。如果遇到特权车闯了,最后只能怪自己的命不好;如果遇到一般的车辆,它们却还怕行人呢。就是这奇观的中国人特权思想,使我们城市交通的问题越来越大。

我们现在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可中心城区的交通阻塞却没有办法解决;最后只能是无限制地拓宽公路,使我们现在中心城区都变成了八车道;可照样堵塞不变,因为我们并没有发挥公共交通的功能;反而体现特权。看我们城市飙车事故,就是这些特权人的特权行为;结果使我们中心城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成了世界之最。

在我国公共交通问题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专家学者竟然还说是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不足,致使峰值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交通拥挤。这些人并不知道我们现在堵车时的公共交通的需求并不大,因为特权车成了我们社会的主流;如果我们的主城区全部是公共交通,我们又有哪个城市会堵车呢。现在是高峰期全部是特权车占道,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反而少了。而只有在非高峰时间,我们的公共交通设施才有作用。反之我们社会的特权车除上下班外,其它大部分将处于闲置状态;这是谁造成的浪费。而在发达国家,人们反而对公共交通工具依赖性较大;如美国和英国的部长都乘坐地铁上班,从而知道了我们社会为何会加剧城市交通的问题。

在城市规划“无序机动化”的模式下,我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交通状况无关。一般来说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应该是公交车使用率最高的人居住;而低密度的城郊或农村,应该是私人小汽车使用率最高的人居住。而我们正好相反,有私人小车的人居住在中心城区;而没有小车的人,却只有居住郊区的命。这就是我们一方面处于机动化、城镇化、工业化高度重合时期,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各自为政’的特权管理;结果我们社会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空气污染加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所以说我们社会的问题应该是选择环境友好而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机动化需求的城市交通模式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与农村低密度的村落民居空间结构差异极大,并且这种差异将长期存在。但我们决不能承认这是合理或科学的,因而在统筹城乡公共交通时就应该提倡“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当然对于已经没有土地的农民,同样也应该进入城市;把我们‘有序机动化’的模式提前启动,彻底改变我们城市‘永无宁日’的顽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